鎮江市中醫院健康惠民邁新步
摘要: “膏方”、“冬病夏治”、“治未病”……這些深入人心的中醫療法和理念,讓市民更多地了解中醫,認識市中醫院。
門診大廳
頸椎手術
名醫堂候診區域 本版圖片由中醫院提供
“膏方”、“冬病夏治”、“治未病”……這些深入人心的中醫療法和理念,讓市民更多地了解中醫,認識市中醫院。作為我市中醫事業的引領者,鎮江市中醫院近年來為健康惠民探索新路,既當仁不讓地扛起中醫特色大旗,打造中醫強勢品牌,又堅持中西醫結合,走融合發展之路,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多樣化的醫療服務。
1中醫進社區讓更多人認識中醫藥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隨著西風勁吹,一些人對中國傳統醫學不甚了解,對中醫產生一些誤解,迫切需要普及中醫知識,讓更多人認識中醫、喜愛中醫。
進社區!進基層!進家庭!市中醫院開始實施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工程”,向廣大市民介紹中醫,為他們提供中醫藥服務,使之近距離體驗中醫的魅力。
從去年開始,市中醫院派出8名中醫師到4個社區坐診,20多名醫療人員前往轄市區的多個基層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對口支援。
吳德峰副主任中醫師去年被醫院派駐大市口社區中心,全天候坐診。“老百姓對中醫很認可。”吳德峰昨日告訴記者,“現在各種媒體上的養生節目很多,不少市民或多或少地通過它們了解到一些中醫知識,但有時會出現一些誤區”。60多歲的高先生患有心臟方面的毛病,醫生建議放支架,但他很有顧慮。高先生從電視上淘到一個方子,說用冬瓜籽、玉米須熬水喝可治病。可試了一段時間效果不明顯,最后高先生找到吳德峰。吳醫生告訴他,媒體上方子好多都是適合大眾的,對特定的人用處并不大。“中醫講究對癥下藥,整體治療,辨證施治”。隨后,吳醫生為他開方,一番調理,癥狀正逐步消失。嘗到甜頭的高先生高興地說:“中醫到社區,既方便我們看中醫治病,又讓我們隨時請教中醫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市中醫院還在"3+X"家庭健康志愿者服務的模式上,定期走訪1847戶簽約家庭,在社區舉辦養生保健知識講座、義診咨詢活動。據了解,僅今年上半年就舉辦了32場次,接受健康教育人員3萬人次。
2建傳承基地
體驗中醫藥獨特文化
“市中醫院不僅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還是中醫藥文化傳承和創新、展示和傳播的重要場所。”市中醫院領導層達成共識。
記者昨日在市中醫院門診大樓一樓看到,一個嶄新的國醫藥文化展示廳已經完成布展,即將向社會免費開放。
走進古色古香的展示廳,各種中醫藥的展品靜靜地躺在陳列架上,仿佛讓參觀者翻閱了一部中國古代醫藥發展簡史。唐朝名醫孫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的竹錦上寫著“大醫精誠”大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竹錦上鐫刻著這些中醫藥巨著的片段,讓人看到中醫的悠久和生命力。展廳墻壁上張貼的介紹中醫藥演變的畫圖更讓人對中醫的發展一目了然。
最讓人感興趣的自然是那些貨真價實的藥材。靈芝、蝮蛇、沉香、鹿茸……這些原藥材讓人大開眼界。市中醫院中藥庫負責人張宏斌介紹說,平時,我們看到的都是加工過的,原藥材很少看見。
幾支碩大的靈芝格外引人注目,還有一些日常方子中經常用到的當歸、天麻、三七等藥材。張宏斌說,中藥不只是這些植物藥、菌物藥,還有動物藥、礦物藥等。這些藥材都是歷代中醫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時,從眾多的自然資源中篩選出來的,成為我們的中醫藥寶庫。
“這就是鮑魚的貝殼,中藥名叫石決明,是一種常用中藥,有平肝清熱等功效。”張宏斌介紹。號稱鎮廳之寶的是一只穿山甲標本。據藥師介紹,平時我們藥方中使用的穿山甲只用它的鱗片,具有軟堅消腫等功效。
“這兩個是龍齒、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等動物的化石,它們皆可入藥。”張宏斌說,如龍齒有鎮驚安神、清熱除煩的作用。
隨著中草藥制作的機械化,一些手工器具也不常看到。在展廳,有以前中醫碾藥用的碾槽,做飲片的鍘刀,還有用來搗碎藥材的舂臼等。
3倡導“治未病”
預防保健防患于未然
小陳每年秋冬季都有過敏的毛病,連續2年,她選擇了冬病夏治這種綠色療法,現在過敏的情況已大大緩解。和小陳一樣,到市中醫院進行“冬病夏治”的市民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到了今年,病人擴至全年齡段,接診科室也擴大到呼吸、兒科、皮膚科、針灸科等。3年一療程的“冬病夏治”讓許多久治不愈的病人提前預防保健,解除了疾病的痛苦。
“冬病夏治”其實也是中醫“治未病”理論的一種實踐。中醫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就在于“防患于未然”, 市中醫院開展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推廣和應用中醫藥預防保健方法和技術,在全市首推中醫“治未病”和養生保健理念,添置中醫體質辨識設備,開展中醫診療的健康狀態信息采集與管理、健康狀態辨識、風險評估、健康咨詢與指導。
“望聞問切”是傳統的中醫臨床診療手段,記者昨日見識到一位電腦“中醫”的神奇。在市中醫院醫技樓治未病科有一臺便攜式四診合參輔助診療儀,它像醫生一樣“望聞問切”,隨后開始進行辨證論治,黃先生坐在這臺儀器面前,治未病科王醫生輸入他的姓名、年齡等信息,然后把一個帶有傳感器的帶子系在他的手腕上,模仿中醫搭脈。王醫生輕點鼠標,儀器運行,開始脈診。顯示屏上很快便出現了黃先生的壓力脈搏圖,一個個波形出現,脈位、脈率、節律等一目了然。
接著是舌診,儀器采集黃先生的舌苔圖像進行分析,屏幕上顯示出相關信息。黃先生跟著電腦屏幕上跳出的一句話大聲朗讀一遍,電腦立即顯示出相關信息。
王醫生點擊自動辨證,屏幕上立即顯示黃先生“亞健康,氣虛心火,體質屬金”。電腦還開出藥方,建議他清淡飲食,日常需要增加鍛煉,多嘗試有氧運動如太極拳、散步等。
據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張巧梅介紹,這位電腦中醫可通過采集四診信息來進行中醫診療活動和療效評價,使中醫診斷更標準更便捷。她說,不同體質的人會得不同的疾病,不同體質的人對待疾病的防治方法也不同。因此,不少體檢的人群都想了解自己的體質,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保健,有病癥的可及時進行干預。
4中西醫合璧
個性化治療贏信任
有人認為中醫院就是中醫,西醫沒有發揮的空間。市中醫院院長王小平說,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中醫西醫各有長短,希望通過中西醫結合,走一條融合發展之路,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樣化的醫療服務。
這里有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
兩歲女童小婷在玩耍時不慎失足跌入窨井,頭部遭到重創。市中醫院接診后立即展開搶救,聽說要進行開顱手術,小婷父母不知所措,外科許士勇主任耐心地與他們溝通,希望不要錯過手術黃金時間,誤了孩子,小婷父母權衡再三,最終同意手術。
醫院迅速啟動生命綠色通道,外科、麻醉科醫生組成搶救小組,一起拿出科學合理的手術方案。經過2個小時的奮戰,開顱手術順利完成。小婷父母術后感慨地說,沒有想到中醫院西醫手術水平也非常高。
在市中醫院:X線機,彩超、CT、DR、十二指腸鏡等現代化檢查設備均有配備,高壓氧艙、體外碎石機、免疫功能治療儀、熱療儀等治療設備也越來越多。
有人認為,配備診療設備是中醫“西化”的表現,丟掉了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對此,王小平院長持有自己的觀點,“B超最初用于深水船的勘測,CT等大型設備開始多用于工業、生物等研究,它們本身只是認識人體奧秘的工具,并不具備西醫或中醫的屬性,西醫可以用,中醫也可以用。”
王小平認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于開放和創新,所有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的技術,都可以為中醫藥研究所用。他舉例說,中醫院引進“腫瘤綜合治療系統”,不僅可用于腫瘤等疾病的治療;同時,也能開展人體內的代謝反應等相關治療。現代技術的應用,不僅豐富了傳統中醫診斷學,還擴大了中醫藥服務范圍,讓中醫藥在更高的技術平臺上發揮作用。這也是上級中醫主管部門發揚中醫特色,健全綜合功能的要求。
作為一個市級中醫院,在應用中醫藥服務患者的同時,應以更開放的姿態吸收和運用現代科技和醫學手段,并將自身的戰略定位為“患者為本,貫通中西,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發展西醫,絕不僅僅是為了中西共存、各自為政,最終目的還是中西結合、互相滲透、互為彌補。
經過多年努力,中西結合的行醫理念已經滲透于中醫院的方方面面。
目前,該院醫療科室齊全,設有18個臨床一級科室,專科專病特色門診31個。2010年后,醫院進一步細化二級分科,相繼成立了急診科、腦病、心內、呼吸、腫瘤、泌尿外科、內分泌科、腎科等多個專病專科。
以前,醫院對一些急危重癥病人因沒有能力,只能轉院,病人逐漸流失。隨著西醫技術的引進,現在急診搶救、胸外、腦外、婦科等各種手術的開展,不僅留住了病人,也給了中醫藥參與治療的機會。
“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大批的中西醫結合專科,培養了一大批掌握中西醫兩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王小平特別介紹了脾胃病(消化)科。該科室為國家重點專科建設單位,省重點專科,有一流的醫療設備和手術名家,既能做消化系統內的各種手術,又能通過中醫的手段治療各種慢性疾病。
中西醫結合理念的另一體現,則是“西醫手術,中醫輔之”的診療方法。“做過手術的病人,我們不是簡單地用西醫藥物鞏固療效,而是根據個人的病情特征,輔以中醫鞏固的方法,增強其免疫功能,促進手術的康復。”王小平說,“在我們的住院病人那里,既能看到各種西藥,也能看到各種中草藥。”
這種“西醫手術,中醫輔之”的方法,不僅治療效果能夠事半功倍,還能為患者節約費用——中藥的費用,往往只是西藥的零頭。
還有一個中西醫結合的典范,就是中醫院眼科,它也是鎮江市慈善總會、殘聯“復明工程”的定點醫院,眼科主任唐陽明頗為自豪地說,我們眼科與其他醫院的眼科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手術與中醫藥并用,在術前術后使用中藥,配合西醫手術。
比如在做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離等手術前,先請科里的中醫把脈,為病人按體質分癥型,隨后用中藥調理,提高免疫力。術后服用中藥,既消炎又促進傷口愈合,還減少了抗生素的使用量。
5文明規范樹形象
創建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院
“中醫特色是我們的傳家寶,深受大眾歡迎,今后,市中醫院將充分發揮中醫藥‘簡、廉、驗、便’的特點,讓廣大群眾從中得到更多實惠。”市中醫院院長王小平說,為了提升服務水平,醫院對標找差,對照國家有關中醫院建設標準,查找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文明規范優質服務上做文章,近日將請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級醫院評審專家,現場評審指導。
今年適逢鎮江市文明單位創建、復檢之年,中醫院結合自身特點,全面推動文明建設服務工作,加強急診相關科室的能力建設,保證“綠色通道”暢通;狠抓首診負責制等14項醫療核心制度的檢查、落實,注重對醫、護、藥進行中醫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定期進行三基三嚴考試、考核。
醫院的“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集中了咨詢、審批、導醫、便民等各種周到的服務。中西藥房、檢查化驗、掛號收費等窗口落實各項服務承諾與規范,病員食堂提供訂餐、送飯到床頭等后勤保障服務。
全面實行“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把星級標準引入醫療服務,為患者提供全時、及時、錯時、延時服務。現代醫學管理,促進醫院科學、規范化發展,提升醫院綜合服務水平。
“未來的鎮江市中醫院將是一所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特色明顯、服務一流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它能用中西兩套手段更好地為廣大群眾的健康服務。”王小平充滿信心。
(胡青 黃波 沈春來)
?
責任編輯:原晶晶
(原標題:京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