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3萬農民去年收益4000萬
摘要: 2012年,鎮江新區探索建立了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的投資模式,農村集體資金參與委托理財規模達到6.185億元。
新區探索建立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投資模式
3萬農民去年收益4000萬

??????????????????????? 村民查看“三資”管理電子監查系統

?????????????????????? 基層“三資”管理電子監查系統接受檢查

????????????????????????????? 工作人員“三資”培訓
元旦一過,鎮江新區大港街道興港社區的潘培軍把自家四口人身份證明交到所在街道,經資格確認,他們一家在春節之前可以獲得約300元/人的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收益分紅,而這筆紅利今后每年都會有。
“這筆錢雖然不多,但是來得很意外,讓人驚喜。”潘先生解釋說,他們的原住地孩溪村早在2002年就因征地拆遷而消失,村民們都住進了安置小區。這么多年過去了,至于原來村組集體資產到底有多少,大多數村民并不清楚,更不期望會有收益。
2012年,鎮江新區在農村集體“三資”清收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的投資模式,農村集體資金參與委托理財規模達到6.185億元。按不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上浮15%的水平分紅收益,新區增加村組集體收益4026萬元,平均每個行政村增加收益73.2萬元。此外,新區還規定村組集體收益60%以上要分配到人,此一項即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2416萬元。新區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不僅確保了農村集體“三資”的保值增值,還維護了農民和農村集體收益分配權。
據了解,2013年春節前夕,新區將有3萬余農民涉及此惠。
“三資”清收:
讓7.3億元集體資產“活”起來
農村集體“三資”即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這是關乎農民利益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也是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對于“三資”清收的意義,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紀工委書記王桂宏有一個通俗的比喻,“還干部清白,還群眾透明。”可以從根本上拆掉農村黨員群眾的“隔心墻”,消除“村務不公開、管理不透明、監督不到位”現象。
新區“三資”清收工作始于2012年3月下旬。新區先后出臺了《鎮江新區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和《農村集體“三資”清收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清收責任主體和清收工作方式方法,并專門成立了由新區紀工委書記為組長的清收工作領導小組。
據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新區5個鎮街、48個村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共清理出村組資金、資產7.3億元,其中貨幣資金近3億元,三資總值比清理前增加近5000萬元。
偌大一筆“三資”款項,如何做好其規范化管理工作是誰也無法忽視的責任。新區以“收益分配”作為“三資”管理工作的最終結點,為保護農民的權益,切實增加農村財產性收入,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美好愿望,新區探索建立了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的投資模式,讓錢“活”起來,既為村組集體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減少了投資風險。
“三資”清理工作完成后,新區通過委托理財增加村組集體收益4026萬元。其中提取20%的公積金用于集體資產擴大再發展,根據需要適當提取公益金用于公益事業和歷史矛盾化解,60%以上用于受益人分配,新區農民可獲得財產性收入2416萬元。
網絡監管:
讓集體資產清清楚楚
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投資讓村民們享受到了實惠。而委托理財的資金來自于農村集體“三資”清收。據鎮江新區紀工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陸海棟介紹,為了加強和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民主管理水平,新區由紀工委牽頭,社會發展局配合,鎮(街道)組織實施,推行“三資”管理電子監察,全面建立“三資”監管網絡平臺,建立起覆蓋新區所有村及涉農社區的網絡系統,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及運行情況實時查詢、實時分析、實時監管。
為此,新區要求各鎮(街道)以所轄村及涉農社區為單位,將農村集體“三資”相關數據、電子文本、工作流程等信息及時錄入、更新監管系統,建立統一規范的“三資”數據庫和區鎮村三級“農村三資管理電子監察”平臺。鎮(街道)紀檢、農經部門負責對監管網絡平臺實際運行情況進行網上監管,監管情況每月15日之前書面報送區紀工委。發現問題要及時上報和解決,村組賬目做到當月發生的業務當月報結,村級賬目在報賬后5個工作日內完成錄入上傳。
各鎮(街道)監管網絡平臺建設運行情況由區紀工委會同新區社會發展局組織人員評估驗收。平臺按照“五有”標準(即:有平面圖、有權證、有照片、有數據、有合同)建設。通過“三資”管理查詢系統、網絡平臺、預警系統,強化資金、資產、資源、工程項目、收入支出、報表、統計分析、“三資”查詢、涉農公開、經濟合同管理等“十大”管理功能,進一步擴大農民對“三資”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推進“三資”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信息化。
村(含涉農社區)大額度資金開支、集體項目承發包等重大事項要嚴格履行民主程序,認真做好相關記錄,及時報送鎮(街道)主管部門。鎮(街道)要嚴格按照“三資”監管軟件系統的程序要求錄入和上傳各項財務和合同資料信息。
鎮(街道)農經部門將軟件系統自動生成的上月財務公開表每月10日前上傳到“三資網絡監管平臺”,不準超期上傳。凡違反規定的,區紀工委按照相關規定將追究當事人和有關領導責任。
以科技手段為支撐的新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電子監察工作新模式,曾在2012年先后得到中央電視臺、《農民日報》等媒體專題采訪報道,引起廣泛關注。
委托理財:
讓集體資產不斷增值壯大
“新區委托理財的投資模式之所以能夠實現穩賺不賠,關鍵在于其全部運行過程的風險控制。”大港街道農經站張正國站長對記者說,“風險控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全程監督。”
記者采訪中發現,新區在“委托理財”過程中,監督無處不在。無論是在農村集體“三資”清收到位、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執行過程中,還是鎮(街道)委托代理資金扎口管理規范、村組集體收益分配制度執行等方面,新區對相關部門都實施效能監察和問責制度。
鎮江新區監察局副局長謝恒福告訴記者,新區針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還專門制定了對相關責任人的責任追究辦法,做到告誡于先,懲治有度。
新區規定,凡村組集體資金委托鎮(街道)管理的,要簽訂委托理財協議,明確委托理財收益和期限;鎮(街道)動用村組委托代理資金對外投資的,要簽訂委托投資合同,明確委托投資收益和期限,投資項目年收益不得低于同期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上浮15%的標準。此外,均要報新區農經主管部門備案。
委托理財收益收繳到位后,由鎮(街道)農經部門實行專戶儲存,封閉管理。社會發展局對此進行動態監督。
財務管理方面,按照《鎮江新區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和《鎮江新區農村財務管理規范》,規范實施村賬鎮代理、組賬村代理、村組資金集中管理、會計業務集中核算的“雙代理兩集中”的財務管理模式。
堅持以村為基本核算單位的原則,實行一村一賬,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對已拆遷村組的集體資產歸原村組全體村民所有,資產沒有作妥善處理的,納入農經監管范疇,單獨做賬,單獨核算。鎮(街道)農經部門都能確保至少有兩名持有會計從業資格上崗證的會計專職負責農村財務管理。鎮村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和資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支出審批制度,嚴格審批手續,保障貨幣資金的安全與完整。
基建投資和購置大型固定資產1萬元以上的,須先制定預算,經村“兩委會”討論通過,形成會議記錄并報鎮(街道)領導審批后方可實施。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購建資產在5萬元以上的必須按四議兩公開規定要求管理,采取公開招、投標的形式,并報鎮政府(街道辦)領導批準,鎮(街道)紀檢部門監督實施。
規范使用拆遷補償資金。因拆遷而產生的各項集體補償款不得用于非生產性開支或擅自一次性平均分配,由鎮(街道)農經部門扎口管理,封閉運作,專款專用。專項用于拆遷的工作經費、困難家庭補助等與拆遷有關的事項,要納入村“一事一議”規范執行,預算報鎮、街道批準后執行,不得先列支后報批,不得沒有預算先直接列支。
嚴格審查新辦集體企業和對集體企業再投資項目。村、組集體經濟組織直接經營集體資產的,應實行風險抵押,并在村“兩委會”表決前將投資可行性報告報經鎮(街道)農經部門審查,由區農經部門牽頭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投資項目進行評估,通過后方可實施。區鎮(街道)兩級紀檢、農經、審計部門每年對拆遷的村組資金進行集中檢查。
江蘇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王同順教授認為,“三資”清收之后的“委托理財”無疑成為新區利民惠民的“妙筆”。他說,惠民不是口號,“惠在何處、惠從何來”需要我們政府有足夠的智慧,拿出切實可行的舉措,讓老百姓感受到實惠在身。農村“三資”是基層干部違紀違法問題的多發領域,清理是推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鎮江新區創新制度,探索建立了村組集體資金委托理財的投資模式,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期待。
張斌 攝
責任編輯:朱浩
(原標題:鎮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