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收”這支箭,能否命中焚燒秸稈的靶心?
摘要: 油菜、小麥已開鐮收割,夏季秸稈禁燒進入實戰階段“機收”這支箭,能否命中焚燒秸稈的靶心?
丹陽經濟開發區機收現場 竺捷 攝
?
金山網訊 目前,我市油菜、小麥已開鐮收割,夏季秸稈禁燒進入實戰階段———“機收”這支箭,能否命中焚燒秸稈的靶心?
昨天,記者跟隨副市長胡宗元一行視察了丹徒區辛豐,潤州區韋崗,丹陽經濟開發區,滬蓉高速沿線,句容邊城等多個地點,看到各地農村正深入宣傳發動秸稈禁燒,到處懸掛著禁燒橫幅,氛圍營造相當不錯,而各地執守人員也到崗到位,嚴陣以待。對此,胡宗元要求“嚴防死守”,把火苗一定要消除在萌芽階段。
對全市秸稈而言,有一個大的指導方針,夏季秸稈以還田為主,秋季秸稈以利用為主。先來看3個數字,截至目前,全市三麥機收23萬畝,上半年準備還田110萬畝,而我市的夏糧栽種面積為148萬畝,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做到“機收”全覆蓋,那這把火想燒得旺是比較困難的。
“草根經濟”是中國最基本的經濟,農民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問題,那么各級政府部門如何幫農民切切實實地解決“我不燒秸稈該怎么辦”的問題呢?且看我市今年的思路和做法。本報記者?竺捷
存在問題
麥、油菜秸稈利用率低?大多企業不愿收購
多年以前,我市不少地方就采用了多種綜合利用方式,將禁燒責任落到實處,經過多年磨合,其成效到底有多少?這也成了記者探訪的一個重點,而在采訪中,就引出了一個夏季秸稈不如秋季秸稈利用率高的話題。
海生草制品專業合作社位于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現有社員近千戶,已經成為周邊地區較為知名的草包編織合作組織。負責人魏海生介紹,每年秋天,合作社設立16處秸稈收集點,專門組織三四百人到田間收集水稻秸稈,而現在是夏天,小麥秸稈與水稻秸稈相比,品質差了很多,不能做草包,也不能做飼料,所以,他們這個夏天沒有收秸稈。
無獨有偶,秀禾秸稈利用有限公司是丹徒區辛豐鎮的一家秸稈造粒點,公司總經理江忠林說,“秋收大忙期間,我們每天即可收到農民送來的水稻秸稈300噸,但是對現在的夏收小麥秸稈,或是油菜秸稈,我們都不感興趣,所以機器沒開,也不收,主要是不符合我們制作產品的原料要求”。
江忠林說,從原料特性上來看,小麥秸稈的質量與水稻秸稈相比,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小麥秸稈脆性大,而油菜秸稈容易爛,從他們產品的原料基質來看,都不符合。所以,目前在他們村上,要么是把打下來的秸稈拿回家燒大灶,要么是粉碎后再還田,真正綜合利用的很少。
秸稈壓塊雖可替代燃料?但收集和運輸有點麻煩
江蘇圓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年產生物質燃料2萬噸。這家公司還成立了輝業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向周邊農戶收購秸稈,然后由合作社進行秸稈粗加工。
公司相關負責人姚勇介紹,公司將秸稈壓塊后,主要用于生成鍋爐燃料,還可以替代煤的使用,市場前景普遍看好。今年,他們在丹陽市分別設立了5個收集點,每個點投資都不小,包括基礎設施、廠房、設備,再加上人員配備,每個點投入百萬元左右。
“現在,我市已被納入全國第二批低碳城市行列,對每萬噸燃料的GDP產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舉例來說,現在公司生產的2噸塊狀物可以相當于1噸煤燃料,以一家燒煤燃料的企業來說,如果每年可以將一部分燃煤替代,則企業的節能降耗指標也能夠完成。”
再到一個市級層面,利用這種替代燃料,好處更多:現在對農民秸稈的收購價是300元一噸,農民可增收;而企業生產替代燃料,也有利潤可賺;政府還能降低單位GDP能耗指標。更重要的是,此舉還不污染環境,可以持續利用。
據介紹,江蘇圓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的消化能力為3-5萬噸秸稈料,去年一個點收集了5000噸,而在征收季節平均下來每天可以消化掉100噸。在成形上,他們主要是加工成圓塊狀或是棒狀,平均直徑在2.5-3厘米,這樣燃燒的熱效率才比較高。
今年夏天,他們的收購還沒有正式開始,還要再過幾天,但收集和運輸始終是令人頭痛的問題,而這只是全市遭遇秸稈收集和運輸難的一個縮影,如何真正化解,需要進一步求解。
解決辦法
“機收”既可做到秸稈粉碎還田
又有大幅政府補貼,農民不吃虧
無疑,今年的“機收”是作為主角登場的。昨天,記者在走訪中,確實看到了不少“機收”的熱鬧場面,這對秸稈利用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為收割是基本和秸稈還田同時進行的,可以說,只要是“機收”田塊,秸稈粉碎“還田”沒有任何問題。
為確保機具的到位率,今年,市農委專門部署了推進2013年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把秸稈機械化還田作為夏季秸稈利用的主要方式,抓早抓實秸稈還田工作:在機具上,全市組織好現有的4000臺大中型機具,積極參與秸稈還田,全力確保機具調度到位;在技術上,切實加強秸稈機械化還田與機插秧集成技術的培訓和應用,擴大機插秧比例,確保今年新增插秧機800臺,保有量達5000臺。
那么,對農戶來說,他們愿不愿意雇用外人“機收”呢?這是個問題。
先來替農戶算一筆賬,以我市目前對夏收補貼最多的丹陽為例,今年,丹陽市強化機械化還田獎補,市政府專門拿出2070萬元,按照夏季30元/畝、秋季20元/畝的標準,直接補貼給主動機械化還田的農戶。不僅如此,他們還加大秸稈收集體系建設,全年安排秸稈收集利用獎補資金930萬元,對自行收集用作自用的農戶給予每畝10元的補貼。
“機收”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收割,它是在收割麥子的同時,將麥秸稈切割成10厘米以內的小桿灑到農田里,這一步的市場價是每畝70-80元;第二步是將土地深翻,將灑落在農田里的小桿還田深度達到15厘米以上,這一步的市場價為每畝40-50元,這樣算下來,每畝的機收成本在110-130元之間,政府至少補貼了40元,相比現在一天勞動力的成本來說,農戶還是相當合算的。
未來可期
“機收”被農戶普遍接受
實現“零焚燒”不是沒有可能
潤州區韋崗街道韋崗村現有農田1400多畝,其中小麥600多畝,油菜800多畝,今年夏天,村總支書記信心滿滿地說,他們的“機收”面積能達到90%以上,剩下的,大多是一些崗旁坡地,機械不好收割,還有一些油菜田塊。同時,現在的收割市場價當地農戶普遍也能接受。因為,現在即使想省錢,“自己操刀”收割也很麻煩,至少要借脫粒機械,還要有場地、用電費用,這一套做下來,費用比“機收”少不到哪里去。
除了機收還田的秸稈外,剩余的秸稈還有兩個渠道可以處理:一個是村里設立了集中堆放點,可以用于后續的使用;另一個是拿到家里生火做飯。
村干部建議,要想真正實現秸稈“零焚燒”,就得想辦法從根本上消化農民遇到的一個個難題,今年的大規模“機收”就是一個好思路,一舉多得,在此基礎上,如果每年都有一個突破,實現秸稈“零焚燒”不是沒有可能。
責任編輯:高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