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輸液的危害嗎
??? 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大量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由靜脈輸入體內,是一種高度專業技術。“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然而因為受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很多人不論大病小病,都要求輸液治療。
近日,《人民日報》報道:“中國90%的病人不知道輸液的危害性,其中有75%的門診病人其實不需要輸液”。根據原衛生部統計,2010年中國平均每人輸液8瓶,遠遠高過國際上2.5~3.3瓶的水平,這種過度用藥危害著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但在現實中,不管是在醫院還是診所,不論大病小病,“打吊針”成為治病的首選。專家分析調查:我國的門診輸液率高達60%~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國際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輸注帶有抗生素的藥物。在門診輸液的患者中,大部分因為上呼吸道感染而輸液,其中很多都濫用抗生素。而呼吸道感染,有一半以上可能都是因為病毒引起的。這時就不應該給患者輸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只對細菌引發的感染有用,對病毒性感染起不到作用。而且即便是需要用抗生素,給藥的方式也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尤其在兒科門診一些家長認為,喂藥效果慢,并且孩子不愿意吃藥,喂藥太麻煩,一生病就要求輸液。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疾病有一個發散的過程,在治療過程中不要只求快,如果一生病就打針或者輸液,同時濫用抗生素,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抗藥性增加,不利于自身健康。
輸液的隱患
輸液成為中國獨有的醫療文化,一方面因為輸液治病見效快,另一方面輸液的隱患和副作用不被人重視。因此我們對輸液要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普通人很難做到完全正確,應該讓正規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來定奪。國外對待輸液的認識是急危重癥病人才需要,相當于一次小手術。我國調查發現,95%以上的人不知道濫用輸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作為患者一定要了解輸液的常見不良反應:
1.發熱反應:因輸入致熱物質或藥物及輸液過程污染而使患者出現發冷、寒戰、高熱等癥狀,并伴有惡心、嘔吐和頭痛。
2.心力衰竭:因為輸液速度過快,使短時間內血液系統輸入太多液體,導致心臟負荷增加。尤其伴有心臟病的老年患者。
3.靜脈炎:由于輸液器具達不到無菌要求而使靜脈局部感染,或由于長時間輸濃度高、刺激性強的藥品,而使輸液處靜脈內壁出現炎癥。癥狀為手臂出現條狀紅線、局部紅腫熱痛。
4.空氣栓塞:因為導管連接不緊或者輸液管內空氣尚未排盡而使空氣進入靜脈。常表現為胸部異常不適,同時出現呼吸困難,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死亡。
5.過度輸液往往伴隨著抗生素的大量濫用,導致人體菌群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細菌抗藥性的增加。
6.過敏反應:打點滴比口服藥物更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過敏反應。如果是口服,藥物中能引起過敏的雜質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無法被身體吸收,但是打點滴時這些雜質卻直接進入了血液,嚴重的能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如何正確選擇輸液時機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70%以上的輸液為不必要的輸液。觸目驚心的濫用輸液,不合理用藥已給人類帶來重大災難。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所以最好在
1.吞咽困難,同時也沒有辦法注射肌肉針;2.嚴重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等),需要大量補充營養和體液;3.病情危重,發展迅速,藥物在組織中宜達到高濃度才能緊急處理的情況下才選擇輸液。
在此,呼吁大家都要謹慎對待輸液,推崇并宣傳“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的原則,這樣有利于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責任編輯: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