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體檢單應避免的誤區
??? 專科醫生:鄒明暢 市一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不少人重視體檢,但不重視體檢報告中的數據:要么就事不關己,認為體檢過程比結果重要;要么就似懂非懂,對指標的含義一頭霧水。事實上,陷入“體檢后誤區”者一定要重視看體檢報告。
誤區一:看不懂體檢報告無所謂
體檢報告是靜態的,人是動態的。體檢反映的只是當下的狀況,并沒有反映其上升或下降趨勢。因此,拿到檢查結果后,應積極咨詢醫生,并將個人的家族病史、生活習慣、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積極配合體檢中心的健康管理。醫生不僅可以結合你個人的生活習慣、家族遺傳以及其他相關指標來分析、提醒,給你有用的建議,還能告訴你所檢查的項目是否齊全。
誤區二:數據在正常范圍內代表身體沒問題
目前,大部分體檢指標的設定是根據疾病標準而非健康標準來定,換句話說,體檢指標正常只能說明身體狀況達到60分的及格標準,卻不能說明身體是健康的。此外,指標是因人而異的,比如血脂、膽固醇指標的正常值標準僅僅針對健康人群,但對于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人來說,這樣的數據可能就是一個危險的狀態。也就是說,未查出問題者切勿大意,若身體不舒服可向醫生咨詢,考慮檢查項目是否有偏漏、是否該增加檢查項目。此外,在醫生建議下繼續保持好習慣,改掉壞習慣,讓身體更健康。同時,可將個人及家庭每年的體檢報告保存好,建立屬于自己和家庭的“健康檔案”。
誤區三:體檢數據異常可自行抓藥
自己抓藥服用,很有可能適得其反,耽誤病情。體檢指標間具有相關性,比如指標顯示肝功能不正常,但患者并不知肝功能與哪些其他器官功能或指標相關,不知引起異常的原因是什么,因此用藥只治標不治本,并不是有針對性的治療。指標所描述的狀態以及相關指標,只有醫生才能看得出來,非專業人士不要自作主張買藥。最好接受醫生與專業管理中心的指導,從心理、運動、營養、睡眠、食物鏈、環境、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八方面進行“健康干預”。 (朱研 楊泠)
責任編輯: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