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集團:800米“綠色路徑”通向遠方
金山網訊 環太集團的切割車間與大循環車間,相距800米。去年7月,這段距離變成了一條“綠色通道”,在兩者間建立起了密切的“供需關系”。
“金剛線切割時,水和切割液的比例是99∶1,可見切割環節需要大量用水,產生的廢水量也很大,以前都是在我們的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進行排放。”如今,隨著大循環系統的啟用,廢水也能吐出“真金白銀”,11日上午,記者跟隨切片工程師施賢全尋訪這條“綠色路徑”。
從切割車間步行800米,記者進入一座墨綠色的廠房——大循環車間。在這里,循環設備密集,管道交錯、環環相扣,此時從切割車間經管道進入原料罐的廢水,在壓力機的作用下,很快褪去一身濁色,變為清液,進入循環系統。
“處理結束后,循環水被送往切割車間繼續使用。這樣不停循環,廢水回收率可以達到90%。保守估計,每天可以節水400多噸,節約切割液220升。”施賢全又算了一筆精細賬:按照每天切割500刀、每刀節省0.4升切割液計算,目前循環設備已運行九個半月,僅切割液節約成本就超過250萬元。也因此,在去年環太集團獲批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的評價中,大循環系統成為一大亮點。
立足綠色能源產業,環太作為國內首家從事太陽能硅片制造的企業,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而它的綠色發展路徑遠不止眼前的800米。
早在2011年,環太就啟動了綠色改造計劃,到2017年,就已投入了4.68億,完成節能技改方案22項,每年節約成本2.3億元。“智能車間、多晶爐改造、屋頂電站、在線電能監測,我們形成了自帶環太屬性的綠色節能模式。”項目企劃部副經理吳紀清一口氣拋出的一連串綠色看點,“可以說,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了整個廠區、整套工序,構成一個綠色空間。”
他以屋頂電站為例。2015年,環太率先投資2600萬元建設4兆瓦屋頂光伏電站,這一“制造+應用”并舉的綠色路徑,為當時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示范。截至去年底,環太累計投資2.48億元,建設了37.68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實際年均發電量達到4685萬度。其中通威環太10兆瓦“漁光一體”項目,曾獲得中國分布式能源優秀獎。“換算下來,年均節約標煤15460噸,年利潤達到4700萬元。”
對于環太的綠色路徑,我市工信部門也給出了高度評價:“環太集團作為綠色工廠,它的綠色節能模式相當出色,特別是多晶爐擴容高效綠色節能改造、金剛線改造、砂漿在線回收等項目,列入了我市節能與循環經濟重點年度項目。”其中,投資2500萬元的砂漿在線回收項目,對企業切片車間的新增砂漿進行在線回收與分離提純,年回收再利用廢砂漿9.5萬噸,實現了減排和降本雙贏,也釋放了綠色工廠的正能量,具有示范引領意義。
高效綠色產品自然是綠色工廠的“硬核”。在業內,環太一直是多晶硅片產品的領軍者,其轉化率穩居前列。從去年開始,企業通過“雙產品”優化產品結構,開辟出了另一條綠色路徑,“我們啟動了高效單晶項目,相較于多晶硅片,單晶硅片對技術的要求更高,但一方面可以提高光電轉化效率,也能實現成本再壓降。”總裁助理吳明山透露,今年他們進一步加大了調整力度,單晶產量的占比要提高至20—30%,適應單晶快速成長為主流產品的形勢。
綠色發展,收獲綠色產能。面對行業危機,去年環太產量不減反增,全年產量提高20%。“能在不利因素的沖擊下站穩腳跟,‘綠色路徑’功不可沒!”吳明山說。
綠色之路,也必將通向遠方。(記者 朱婕)
責任編輯:葛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