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江蘇金湖:農房改善+鄉土文化,“雙輪驅動”勾勒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塔集鎮。雨后的荷韻小鎮,猶如一幅極具韻味的中國畫——農民集中居住小區荷香農居中央的池塘,荷葉田田。仔細看去,荷葉上的雨珠,晶瑩剔透。點綴綠葉之中的荷花,或粉或紅,還有紅得發紫的睡蓮,十分可愛。一艘紅色金頂畫舫停在荷葉之中,一座古色古香涼亭立在水中,顯出十足的中國風味。
放飛航拍的小飛機,記者在鏡頭里看到的是一幅全景的中國畫——黛瓦白墻的二層小樓,在藍天白云之下,顯得典雅大方;小區內外種植的連片荷花,與之互相映襯,盡顯生態宜居。
當我們把小飛機升高,看到的是一個更大的布局——南側的萬畝荷花蕩、漁港,西側的橫橋老街,與荷香農居構成了產業、文化、居住互相協調、互相配合的格局。作為淮安市首批16個特色小鎮項目之一,荷韻小鎮建設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住房好起來
來到荷香農居一期,記者看到幾家農戶正在裝修。盡管小區配套還沒有完全到位,拿到房子的農戶已經迫不及待地請來裝修隊伍,精心打扮起新居來。
農民閔甫生拿的是180多平方米的大戶型二層樓房,他的老伴正在與裝修隊伍商量裝修的事情,臉上喜氣洋洋。穿過院子走進屋內,首先見到的是寬敞明亮的客廳。沿著樓梯拾級而上,三間臥室布局合理。
“以前住的是瓦房,有年頭了。孩子都在南京上班,逢年過節回來,家里條件肯定不如城里。”閔甫生的老伴告訴記者,聽說拆遷搬到新小區,全家都很高興。拿到的房子,自己也很滿意。“沒貼幾個錢,就住上了這么好的樓房。兒子說,今年過年再回來,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農房改善,要研究好“房子怎么建”的問題。塔集鎮副鎮長楊連中告訴記者,他們邀請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房屋進行設計,力爭做到房屋設計經濟適用、美觀大方,把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確定合理的人均基準面積,做到既保障基本居住又兼顧改善需要。當時選擇徽派風格,就是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意愿。
“金湖縣是水鄉,我們鎮又三面環水,這樣的風格能體現出水鄉園林的特色。”楊連中說,小區內的商品房也是統一規劃和招商,確保風格統一。為了保障老百姓的利益,更適應老百姓的需求,規劃設計了一大一小兩種戶型,讓老百姓挑選。
錢包鼓起來
住房條件改善,還要考慮好“穩得住、能致富”。為此,荷韻小鎮與旅游、農業等產業“求融合”。作為荷鄉金湖的一塊金字招牌,萬畝荷花蕩就在荷鄉農居南側一公里左右。荷香農居的居民,在裝修時已經考慮到未來的發展——做民宿。“荷花蕩現在花期長、游客多,已經成為金湖旅游的品牌之一,民宿成為不少居民的選擇。”塔集鎮農村工作局局長王瑞新說,小區內的商品房統一招租,也是為了讓游客有一個舒適的旅游環境。
荷花蕩的一側,是規劃和建設中的漁港風情體驗區,記者看到,漁港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以后漁港的燈塔,也是觀光塔,能夠遠眺高郵湖的美景。”“要想吃湖鮮水產,可以到漁港東邊的飯店;要想買水產帶回家,就去漁港西邊的魚市。”說起漁港未來的發展,當地漁民十分憧憬。
王瑞新說,荷韻小鎮區域內的產業種類較多,主要有糧食作物種植、經濟作物種植、普通水產養殖、荷藕種植及荷產品加工、龍蝦螃蟹養殖及銷售、烹飪等。小鎮在發展中考慮利用現有的農業自然環境、高郵湖豐富的水產資源、獨特的荷藕產業等,采用“互聯網+農業”和“合作社+農戶”等新興模式,讓農戶為自己打工,成為“上班族”,真正實現“勞有所樂、勞有所獲、勞有所進、勞有所同”,確保搬遷農戶有穩定的保障、充分的就業和持續的增收。
文化興起來
荷韻小鎮位于淮安市最南端,緊靠揚州市的高郵市,其地理位置和人文特征具有獨特性和多樣性,荷文化、漁文化是荷韻小鎮的特色文化。7月6日,第19屆中國金湖荷花節在荷韻小鎮拉開大幕。“荷花節”“荷文化”在荷韻小鎮完美交融,釋放出荷鄉金湖獨有的荷之韻、荷之魂、荷之美、荷之香,也書寫了荷文化與經濟發展交相輝映、文化節慶與富民強縣相得益彰的時代新篇。
緊鄰荷香農居西側的便是橫橋老街,行走在橫橋老街,記憶的閘門被瞬間打開。這里就像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家的樣子——房屋很有年代感,街坊鄰居住在街上,用熟悉的鄉音熱情地打著招呼。為了留住記憶、記住鄉愁,橫橋老街也正在抓緊保護和改造。建設荷香農居綜合服務中心、文化禮堂、鄉村書屋、民俗展演廣場、村史館,有著同樣的初衷。
文化要保護,同樣也要包容和發展。隨著荷韻小鎮建設的推進,將形成各類產業集聚、各種文化匯集、各方人員聚焦的局面。當前,荷韻小鎮建設正在以“打基礎、利長遠”的理念,不斷健全完善小鎮內的公共配套設施和服務,吸引更多的新興產業、不同文化和外來人員進入,形成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特色氛圍。
責任編輯:盛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