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養榮:鎮江胸心外科奠基人
金山網訊 他是鎮江第一例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主刀人,是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是整個鎮江市胸心外科的奠基人。雖然去世已近11年,但一提起他——一院老院長朱養榮,人們依舊滿懷崇敬和感恩。
1924年3月,朱養榮出生在鹽城大豐,1942年4月參軍,后到第二軍醫大學學醫。上世紀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戰爭爆發。1951年,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接管鎮江基督教會醫院(市一院前身之一),1953年醫院更名為江蘇省第六康復醫院,收治志愿軍傷病員。
在那個年代,毀胸手術(一種戰傷醫療手術)是一項高難度手術,作為當時的毀胸手術專家朱養榮,四處奔走在華東地區,為受傷的志愿軍開刀。1955年10月,朱養榮被調到第六康復醫院(市一院前身之一)組建胸外科,后歷任胸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副院長、院長、院技術顧問,直到2001年才離開醫療工作崗位。朱養榮還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次參加援外醫療隊,三次被評為全國先進個人,兩次被評為省勞模。
從醫近60年,朱養榮一直用自己的仁心仁術詮釋著“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他勤奮學習、踏實工作,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廣博的愛心挽救病患,用一顆愛心溫暖病患,對病患認真負責、關懷備至在醫院傳為佳話,贏得了患者和同事們的稱贊與尊重。
妻子唐貞回憶說,丈夫滿腦子想的都是他的病人,“如果哪天病人病情好轉了,他回來吃飯的時候都是樂呵呵的;如果哪天病人情況不好了,他回家吃飯都是很快,早點吃好了去看病人。”
有三件事情,讓唐貞記憶深刻。1961年,他們的兒子剛16個月大的時候,身體出現浮腫,朱養榮卻顧不上兒子,整天忙于救治患者。面對妻子的責怪,朱養榮卻說,搶救病人是他的第一責任,他要先把病人治好;第二件事是在1963年,朱養榮得了黃疸型肝炎,黃疸指數非常高,當時治療他的醫生明確跟他說,今后再也不能做外科醫生了,朱養榮非常難過,很長時間情緒不好,好在后來恢復很好,他又重回外科崗位;第三件事是朱養榮在成為專家后,按照相關規定可以享受國務院發放的政府特殊津貼,他卻連續兩次將享受特殊津貼的機會讓給醫院同事,這種無私的精神,當時在全院職工中廣受稱贊與敬佩。
回憶起朱養榮,現任一院胸心外科主任丁國文也是百般感慨。1991年,丁國文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一院胸心外科,當時朱養榮是科室主任。丁國文講述,朱老對待病人就像親人一樣,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朱老在工作中非常認真細致,由他主刀的每一例手術,術前、術中、術后的情況都記錄得非常詳細,手寫的記錄本,朱老密密麻麻寫了好多本,如今這些記錄已成為科室寶貴的資料。
對于人才的培養,朱養榮也是嘔心瀝血。朱養榮家里有很多專業書籍,他經常會拿到科室給年輕的醫生看。丁國文說,朱老擔心年輕醫生因為工作忙沒時間把書看完,他還自己先在家中將書上的重點劃出來,以方便年輕醫生學習。丁國文說,“朱老崇高的職業道德和精湛的醫術,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醫務工作者。”
2011年7月12日,朱養榮病逝,享年88歲。在遺體告別儀式上,朱養榮的后輩、學生及曾經救治過的病人等200多人冒雨送行。現場,一院的悼詞中寫道:“朱養榮同志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他為人坦誠,作風正派,不計名利,嚴于律己,他的高尚品格和風范受到人們的尊敬。”(記者 孫晨飛)
責任編輯: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