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富誠:我是康復醫院的一名老兵
沈富誠
男,1923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1950年入伍,進入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肺科醫生;1951年6月9日奉命跟隨第三后方醫院一分隊接管鎮江基督醫院,收治抗美援朝志愿軍傷病員;1952年轉業,見證了蘇南第三康復醫院、江蘇省第六康復醫院、鎮江專區醫院、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光輝歷程。1980年調入市結核病防治所。
1
我參軍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人才緊缺。我們這批兵被分到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我到了衛生部的和平醫院,地址在山東青州,專門為華東軍區各部隊服務。這個部隊醫院曾隨部隊渡江南下,新中國成立后,醫院的一部分干部和技術人員調去上海,另一部分人接管昆山的國民黨207醫院,后遷至常州與后勤衛生處醫療隊合并,改稱為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直屬醫院。我們這批兵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軍隊衛生技術人員,在共和國初期的醫療衛生戰線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950年1月份,我所在的部隊遷至鎮江金山附近,更名為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院部設在江邊馬路邊(原亞細亞公司內),下設兩個分隊(一隊在橋頭,二隊在金山)。我們醫院很快接到命令到鎮江接管基督醫院。我們一共來了兩個小分隊,我在一分隊。1951年6月9日這天,我們小分隊奉命接管了基督醫院。交接非常順利, 雙方人員合并在一起,基督醫院的老員工業務精湛,英語流利,他們都是用雙語寫病歷和交接班,在業務學習上對我們幫助很大。
2
我們接管后不久,抗美援朝戰斗打響,大批的傷病員被運到后方。6月22日,兩位美籍女士德養和華保義與中方人員依依惜別,回美國去了。7月12日,醫院收治首批119名志愿軍傷病員。一切費用由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供給部供給。
志愿軍傷病員的傷勢很重,許多人都得了肺病,特別是幾個重傷員,護士們不分晝夜精心照顧。病房里的條件非常差 地上都睡著傷病員,我們的藥非常有限,青霉素很少,治療肺病只能用鏈霉素,但也不寬裕。醫療器械也少,只有一臺小型老舊的X光機。我們檢查的工具只有聽診器。我后來總結,不管設備如何,醫療的觀念與作風很重要。我們的設備是很差,但憑著部隊優良的作風,我們做了許多手術,搶救過許多患者。
圖為照護志愿軍傷員
3
我們一家7口人,算得上是“大戶”人家,開始住在醫院院子里那棵老銀杏樹下。銀杏樹至今有500年了,它見證了整個康復醫院的發展。我的長子曉昆就喜歡在院子的水池邊玩水,醫院所有醫護人員的家庭都差不多,父母要忙工作,哪來時間顧孩子,他們都是自己長大。我記得當時有家孩子掉進水池里淹得半死。我怕曉昆玩水出事,給他買了幾只小鴨子養。后來隨著孩子的增多,住房很緊張。醫院那時正好給毛云主任在王家巷買了一套大的房子,他覺得一個人住太浪費了, 隔成兩家又太小了,所以毛云主任就把那套房子讓給了我們家住。
1952年8月1日,華東軍區衛生部決定第三后方醫院全體人員及一部分部隊慢性病員集體轉業,屬蘇南行署建制,院名為“蘇南第三康復醫院”,院長傅達輝。所有轉業人員都沒有轉業費,開始拿工資。10月,原鎮江市弘仁醫院并入醫院,為蘇南第三康復醫院一分院,原基督醫院為二分院,原部隊一隊、二隊為三分院。
我和愛人王淑華雙雙轉業后,醫院改成了國家事業單位,開始在原來基督醫院的舊址上建新樓,分成8個科室:兒科主任醫師張志清、胸外科主任醫師朱養榮、肺科主任周炳華、外科主任陳復新、外科副主任馬有洪、內科副主任徐銘賢、內科副主任殷志堅、五官科主任周傳理。
圖為20世紀50年代醫院職工
4
20世紀到60年代時,醫務人員走上山下鄉之路。淑華下放去了,但我沒有去,我留在醫院做結核病防治工作。那個年代有句話“十癆九死”,凡得了這個病的人,無藥可治,存活期很短。那幾年,我們一家7口人分在5個地方,很難相見。不分白天黑夜,我在病房里隨喊隨到。有一次我去理發,才理到一半,病房里有緊急情況,我就頂著一頭的頭發茬去了病房。患者已經氣息奄奄,如果把他送過去檢查拍 X光,說不定在半路上就會出危險。我當時判斷他是氣胸,需要馬上穿刺。在護士的幫助下,我果斷給他做了穿刺,患者得到救治,轉危為安。
“文革”結束后,開始撥亂反正,許多下放的醫護人員陸續回到工作崗位。當時的院長雷昌旺每天都很忙,那個時期,他幫助過許多人,盡管他也是被打倒的對象,但依然在為大家奔走。我們醫院開始有了更大的發展,不斷把醫生送出去學習更多的新知識。這期間我參加過全國的一些肺病會議,還參加了結核病防治人員訓練班及中國防癆協會江蘇分會理事會等會議,通過學習提高了業務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5
20世紀80年代,上級部門考慮到肺結核病的傳染性,認為不能放在院區,最好成立一個肺結核病防治所。就這樣,我離開康復醫院肺科,到運河路邊上的防疫站籌建肺結核病防治所。醫院的肺科1957年上半年由周炳華主任創建,由普內科單獨列出,成立專科病區,主要收治肺結核、肺吸蟲病患者。
1962年,肺科開設專科門診,還開展人工氣胸、人工氣腹等治療項目。當時僅有少量的鏈霉素,PAS(對氨基水楊酸)等藥物。由于咯血引起窒息情況時有發生,我和殷志堅在搶救咯血、窒息方面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率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1978年,周炳華主任退休,殷志堅調到內科負責內分泌科,后由葛明惠主任負責肺科工作,直到我1980年離開調到市肺結核病防治所工作。兩年后,葛明惠主任調回常州,肺科由嚴國傳主任負責。
6
我后來自己也得了肺結核病。我就唱歌, 保持樂觀的心態,增強自己的免疫力并一直帶病工作,最終自愈。我還不幸感染上血吸蟲病,銻劑治療過敏,不能治了,幸好最后沒有發展。再加上淑華的悉心照顧,終于慢慢好轉,最后把成蟲熬死,躲過一劫。這兩次大病,我差點死掉,硬是熬過來了。
這輩子我最自豪的是成為康復醫院的一名老兵,在后來的歲月里,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把自己當成“康復”的人。我和愛人王淑華一輩子相親相愛,她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而我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在家是油瓶倒了也不扶的人。我們家5個孩子,全家人衣食住行的重擔全落在她的身上。我的革命伴侶王淑華在米壽那年不幸因腦出血倒下。
我與康復醫院27年的緣分匪淺,在我耄耋之年,康復醫院一代代的領導沒有忘記我這個老人,一批批年輕的康復人出現在我的面前,看到他們我如同看見當年青春的自己。今天的康復醫院何其幸,何其輝煌,是時代的榮光加身,醫院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百年以來,康復精神永存。
2022年的春天里,我要和康復醫院一起過一百歲的生日,就像康復的年輕人祝福我一樣,我也祝愿百年康復百年昌盛。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