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急診科全市率先引進“骨通路快速輸液”
工作壓力大、節奏快、24小時不分晝夜……這是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急診科。急診科里緊張忙碌的常態,對醫護人員考驗極大。在這里,他們被稱為守護生命的“哨兵”,因為大部分危急狀況,都匯往這里,救治都是從這里開始。
50歲出頭的王鵬,現任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與急診科醫生匆匆忙忙的通常形象有所不同,他儒雅、從容,說話不疾不徐,但卻是一位始終勇于迎難而上,只為突破更多技術難關、搶救更多危急病人的資深“急診人”。
自1983年一院正式成立急診科以來,王鵬是第五任科主任。從最初沒有專職急診醫生,只是各科室派駐,到如今擁有32名專職醫生,其中高級職稱10人,研究生20人,王鵬親歷見證了一院急診科的發展壯大,直至領軍全市急救事業。
1996年從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后踏入市一院的王鵬,最初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在這里,他從住院醫師一路成長為主任醫師,在神經外科戰斗了18個春秋,拯救了無數病人,把他們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如果說神經外科是向‘深’探索,那急診科就是向‘寬’延伸。”2014年,王鵬受命轉崗急診科。內、外、婦、兒、口腔等全科設置,搶救室、輸液室、觀察室等一應俱全,“24×7”的連續服務,某種意義上急診科就是一個全套小醫院。而這么齊備的功能和設置,也就意味著對醫生的要求更高。
在王鵬看來,因為要迅速診斷病因、第一時間實施救治,急診科醫生不僅是“哨兵”,更要成為“特種兵”。于是,氣管插管、靜脈置管、心肺復蘇等全員培訓全面展開。“培訓課程分為基礎生命支持培訓和高級生命支持培訓,目前科室80%的人已經通過培訓,獲得高級生命支持課程證書。”
急診技術的發展,隨著一院的發展進入快車道。“近10年是一院高速發展的一個時期,也是我們急診科快速突破的發展期。”對急診醫生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任何可以縮短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手段,都是令人興奮的突破。
送入急診的患者通常情況都非常危急。在患者休克或大量失血的情況下,外周靜脈大多會塌陷,導致靜脈穿刺困難,無法實施搶救。2019年,一院在全市首家引進骨通路快速輸液,直接將藥物注射進骨松質,并通過骨內靜脈竇將其快速轉運到體循環之中,并吸收利用,以完成救治,“應用此項技術,我們現在對這類病人的搶救成功率得到大大提升。”王鵬介紹。
王鵬舉例,對于一個下肢損毀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時止血,生命的搶救窗口最多只有半個小時。為了贏得搶救時間,一院引進了主動脈球囊阻斷救命術,通過充氣球囊的擴張,阻斷出血動脈,有效控制出血,從而為下一步生命營救贏得3-6個小時的寶貴時間。
這也是王鵬選擇急診科的意義所在。“在一次次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搶救中,我們收獲了技術提升,患者收獲了更多生的希望。”24小時“On Call”,是王鵬每天的日常。每天早晨,他7點多就到醫院上班,開始例行查房、巡視等,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導急診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因為急診工作的特殊性,王鵬甚至把家搬到了離醫院更近的地方,只為節省任何一次緊急趕到醫院的時間。作為“五星”級黨支部的支部書記,王鵬堅持要求,在最困難的時候,黨員骨干必須沖在第一線,“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成為守護生命的排頭兵。”(鎮江日報記者 曾海蓉)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