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海古韻

南水橋

丹徒縣學“萬仞宮墻”石刻 (資料圖片)
文/圖 許金龍
清代鎮江民間曾經流傳過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石婆婆磨刀劈竹竿,萬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橋,千秋利民”,說的是鎮江主城區的石婆婆巷、磨刀巷、竹竿巷、萬家巷、箍桶巷5條巷子和范公橋、拖板橋、石浮橋、千秋橋、利民(嘉定)橋5座橋梁。其中的范公橋、古通(箍桶)巷就在酒海街社區。酒海街社區的古橋古街巷富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故事傳說。
范公橋
范公橋原名清風橋。因北宋景祐年間知潤州的范仲淹重建該橋,習稱范公橋。南宋嘉泰、開禧間,鎮江知府辛棄疾又“復甃以石”,重修了范公橋。清咸豐年間戰亂,橋上的橋石、橋欄俱被拆毀。從160多年前清代畫家周鎬的《京江二十四景》之一“范橋流水”圖中可見當年橋上建有廊亭,線條流暢,層次分明,造型典雅飄逸,只可惜今人無緣一睹其風采。
民國時期鎮江修筑正東路,殘橋從此被覆蓋于路下。
1998年,正東路拓寬改造開挖路基時,市考古隊在酒海街與下河頭之間的古關河上發現了宋代范公橋遺跡。石橋全長41米,包括橋體南側加砌的石壁、夯土、橋拱護拱、拱腳、橋東端城式礓礤等。考古人員拍攝遺跡的專項影像資料后仍填土掩埋地下。
虎踞橋
虎踞橋是江南運河長江入口處現存的第一座古橋,歷經明、清、民國,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橋梁位于古城鎮江南門大街最南端的古運河(京杭大運河)上,自古就是丹陽、金壇等南部縣域通往府城的關津?;⒕針蚴且蛔鶎嵏故絾慰装雸A形石拱橋,拱凈跨11.12米,矢高6.15米,橋面長30.35米,橋中寬9.90米,南北兩堍寬度為11.50米。橋兩側共有18塊欄板,20根望柱?,F為全國文保單位。
虎踞橋最初建于何時不得而知。有史可考的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虎踞橋與千秋橋俱圯。鎮江知府王存中將原先倒塌的舊橋改建成單孔有榫石拱橋。
明萬歷四年(1576)鎮江知府張純拆除損壞的有榫石拱橋,改建為三跨木橋。
清《康熙丹徒縣志》記載:后因行船不便,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知府蘇兆民又將破損的木橋改建駝峰式單孔石拱橋,同時更改橋名為“泰運橋”。橋面中間以石板鋪就獨輪車的通行坡道,兩側置條石人行臺階。清《光緒丹徒縣志》記載:“咸豐三年粵寇踞城拆毀此橋,九年經善后局重修”。表明此橋曾遭太平軍毀壞,以阻清兵通行。同治九年(1870)重修并恢復了水路交通。清末民初(1912)改稱明清府城虎踞門為南門,泰運橋更名老南門橋。
1937年12月鎮江淪陷,老南門橋橋面和南門城樓包括里頭的月城被日寇飛機炸毀,日軍封鎖交通,在橋上設置障礙。日本投降后,民國江蘇省會對老南門橋進行了功能性修復。
1961年初,市政部門對老南門橋實施改造,將步行橋改為公路橋。橋面坡度放緩并澆筑成混凝土橋面,定名為南門橋。雖然橋欄板、石柱和橋面失去了原有的風貌,但橋身的拱圈、山花墻、金剛墻、橋墩、橋拱、橋耳等仍保持著明代橋梁的建筑風格。
1982年 4月17日市政府恢復“虎踞橋”名稱,并首次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 3月18日設立文物保護碑。2006年5月25日,虎踞橋隨京杭大運河一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在虎踞橋東側另建了一座板梁式新橋,老橋停止車輛通行,恢復了石拱橋原樣。
南水橋
據元代志書記載:“鎮江據南北要沖,其南三門:左曰通吳,右曰仁和,而水門居其中。”“宋代通濟橋在南水門上。延佑三年(1316),守臣太平因水門舊址創建。”說明元代南水門位置在漕渠之上。鎮江歷史文化地圖顯示,明清鎮江府城南水關確有一座橋閘橫跨在關河之上,附近再無其他橋梁。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從東門路口向南僅有一條斷頭的砂石路直抵古運河畔,河上仍然無橋。1974年,市政部門在古運河彎道處的運河路和環城路之間,新建了一座長40米、寬18米的南水橋,方便和溝通了東門與丁長路、礦機路、老南門外的交通,促進了這一帶的繁榮。2003年,隨著夢溪路的拓寬改造,南水橋兩側又進行了加寬,形成了目前“三塊板”式的城市干道橋梁。
古通巷
古通巷西至南門大街,東與酒海街碰接后向南100米至棒棰營,全長約300米。明清時巷內多作坊,多家箍桶店集中于此,故名箍桶巷,清代地方志有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后被訛寫成“古通巷”沿用至今。
箍桶本是中國民間的一門古老技藝,歷史非常悠久,與千家萬戶、各行各業息息相關。昔日當家過日子使用的飯桶、水桶、鍋蓋、水舀子、澡盆、腳盆、馬桶、糞桶、糞勺,甚至小孩子冬天取暖用的火桶都離不開箍桶匠。直到上世紀80年代箍桶業才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
1970年,巷內新建一批公房曾命名“古田新村”,后合并通稱古通巷。1965年創辦的市城建中學,1972年更名市十一中后搬入古通巷。2007年十一中再次更名江科大附中遷址學府路,原址出讓給南門小學擴建新校區。
酒海街
酒海街位于南門大街東側,北自正東路,南至古通巷交叉口東轉接夢溪路,全長414米。此街緊臨古漕渠,有千年以上歷史。古代稱大型盛酒容器為酒海,元代《至順鎮江志》記載:“宋丞相陳升之宅,在范公橋南,后為軍寨及酒海,酒庫,今為民居”,故取名酒海街。唐宋至明清,寬闊的關河上檣帆如織,十分繁忙。漕渠兩岸商賈云集,茶樓酒店林立,名人宅院櫛比。街首清風橋北側有一夢溪,溪畔便是北宋沈括的夢溪園所在。橋南有一條清溪,北宋宰相陳升之在溪邊建有清溪花園。如今清溪花園早已蕩然無存,夢溪園的沈括故居仍可供人瞻仰。
新中國成立后,酒海街北段曾經有過一家市屬針織廠。上世紀末企業改制、職工分流,在工廠原址建起了酒海街小區,殘存的那些古民居也不見了蹤影。
正東路
正東路在酒海街社區北邊,東自夢溪廣場,西至解放路,長988米。清代時,東段橫穿清風橋的條石小路稱清風街(俗稱東門大街)。1931年整體拆除了清風街,再打通西頭的屏風街、東觀巷、武廟和小教場,拓寬成一條新馬路。這條馬路連接當時的中正路和東門,故統稱正東路。民國初期原丹徒縣學一度成為江蘇省民眾教育館(又稱孔廟),1932年孔廟為省立鎮江師范學校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后,原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原址改作鎮江軍分區駐地。1958年中共鎮江地委和鎮江專區專員公署借用原武廟和小教場的一部分,在正東路西段新砌了辦公大樓,這里成為鎮江地區的政治、行政中心。
1983年3月地市合并,新的鎮江市委、市政府遷入地委大院辦公。1978年,停辦后的鎮江師范專科學校復校,拆毀了原鎮江師范內的大量古建筑,大門口的4棵古銀杏樹移植東郊賓館。學校在大院內及壽邱山上下大興土木,擴建成鎮江高等師范??茖W校,2001年參與合并組建江蘇大學。上世紀末,市交通局、建設銀行、住建局都在正東路占有一席之地;市第四人民醫院將大門從南門大街挪至正東路上,門前建成健康廣場和地下停車場。1998年正東路全線拓寬改造后,拆除了東門西南隅的老舊民房,改造成地下人防、地上綠樹成蔭的市民文化休閑廣場。清末前稱明清府城的東門為朝陽門,所以如今夢溪廣場西南片的新建小區命名為朝陽門小區。2011年,鎮江市委、市政府搬遷新址,原址改造修繕為“東大院創業廣場”,成為市中心集現代與傳承、科技與文化、公益與市場為一體的城市新坐標。
何家巷
何家巷在正東路南側,巷深66米,因巷內有何家祠堂而得名。清代鎮江城內曾有“東何西郭,南張北柳”之說。其中“東何”指的就是居住鎮江城東十字街(今范公橋以南)的何氏世醫家族。
南宋(1141)何氏鎮江支第一世何柟、何彥猷兄弟二人棄官從醫,隨宋室南渡由河南汴梁遷居鎮江。此后何氏世代行醫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今,綿延800余年,多在太醫院中任醫職,共編撰各類醫書130余種。清代時,何氏后裔何書田在其父何世仁去世后,念及祖傳醫業須人繼承,乃學醫,不數年便聞名大江南北。其時林則徐所患軟腳病即是由何書田治愈;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時所頒18味禁煙方,亦出自何書田所著《救迷良方》。林則徐曾書贈何書田一聯:“讀史有懷經世略,檢方常著活人書。”何書田之子何鴻舫亦以醫出名,著有《續醫人史傳》。何氏醫學源遠流長,在治療傷寒、瘟疫、虛勞、女科等方面為人稱道,名動杏林。自南宋初年以來,何氏家族至今傳世22代,相繼涌現過200多位醫家,是江南何氏流派中最為繁榮的一支。
簸箕巷
簸箕巷北自學溝巷,南至石頭巷,長57米。1992年原花巷并入其中。
鎮江古代就以編織簸箕等竹器著稱。東晉時稱京口為北府,駐守京口的北府兵多為南遷人士,“人多勁悍”,富有戰斗經驗,因此被東晉重臣桓溫稱贊道:“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意思是鎮江的好酒可以飲,簸箕可以用,士兵兇猛,兵器也可以使用。
箕是用竹篾、柳條或鐵皮等材料制成的器具,清代巷內居民多以竹器簸箕編織為業,故稱簸箕巷。
學溝巷
學溝巷東自下河頭,西轉北至正東路,全長197米。此巷因地處昔日鎮江縣學宮墻外水溝南側,故名。由此可略知當年縣學南端的邊界位置。
“文革”后,鎮江師專在基建過程中,曾于原縣學遺址外圍挖掘出刻有“仞”字與“墻”字的正方形石塊,證明當年縣學南側曾有“萬仞宮墻”的石刻砌塊,用以贊頌孔子的崇高品德與學問。2003年正東路建華僑大廈,學溝巷大部被拆除。
石頭巷
石頭巷在南門大街南段,東至下河頭,西連南門大街,全長163米,也是鎮江城里的一條千年古巷,宋《嘉定鎮江志》和清《光緒丹徒志》均有記載。
北宋時范仲淹任鎮江知府,他處處想著老百姓,一心一意為百姓做好事。那時關河西岸的石頭巷口和縣學門前都是泊船碼頭,不遠處有一座竹橋,時常有小孩子不小心溺水身亡的悲劇發生。范仲淹得知后心里很難過,決心為民造橋。他拿出自己的部分俸祿,再加上社會募集的善款,準備在關河上建造一座寬大安全的石橋。周圍百姓紛紛解囊,就連遠在他方的朋友也聞訊趕來相助。但有人認為,范仲淹為官清廉,直接贈與金錢生怕日后不大說得清,便有意買來石料、籮筐、大繩等材料運至施工現場。兩年以后,縣學門前這座漂亮的“清風橋”建成通行,老百姓稱它“范公橋”。
此時各地仍有人陸續往這里發運石料,巷子里堆放的石料一直延伸到千石墟。范仲淹很是為難,他一面勸告停發石料,一面囑咐屬下妥加保管,以后轉贈其他地方建橋。久而久之,人們就稱這條巷子叫“石頭巷”了。
清康熙年間著名詩人祝應瑞罷官歸京口,居石頭巷“見山樓”,在此著《瘞鶴銘考》,畫《觀碑圖》。清乾隆年間大學士兼禮部侍郎沈德潛亦住見山樓。清道光年間詩人夏楨宅也在石頭巷,其讀書處稱“十硯齋”。
下河頭
下河頭緊臨關河西岸,北通正東路,南至古通巷,長349米。宋代時稱下河巷,清代改稱下河頭,是鎮江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宋元明清時,下河頭沿岸茶館、酒樓、商鋪林立,一年四季商賈云集、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加之北有清風橋、夢溪園,西北有壽邱山,東面是藏春塢,春風楊柳,夏雨綠荷,秋月菊蕊,冬寒白雪,風景非常優美,引得許多文人雅士經常到此品茗、飲酒、吟詩、填詞。
鼎石山上的僧伽塔與下河頭隔河相望,山下有座都天廟。古時候一旦發生大旱,善男信女們就到此膜拜求雨。廟前旗幡高掛,青煙繚繞,鐘鳴鈸響,樂聲悠揚,道士們率領信眾們抬著玉帝、雷神、風神的佛像沿街游行,請當地有名望的人士書寫青詞祈禱上蒼降雨賜福。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歲次己亥,4月23日傍晚,久任京官的龔自珍只身一人辭職南行。他夷然傲然,悲憤交加,途中不斷有人資助。船行至鎮江水域,被友人請至下河頭酒館小坐,但只見街上人山人海,喧鬧非凡。一打聽,原來是當地求雨的民眾在參加都天廟祭拜后游行來到下河頭。大名士龔自珍被一位道士認出,并懇請他為天神寫一篇青詞。龔自珍母親本是金壇人,隸屬鎮江府,因此鎮江也是他從小受知、啟蒙之地。于是便揮灑健筆寫下了“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一抨擊時弊、抒發理想的著名詩篇。
這首“青詞”以祈禱天神的口吻,呼喚風雷般的變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縛思想、扼殺人才造成的死氣沉沉的局面,表達了作者期求解放人才,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強烈愿望。
南門大街
南門大街位于酒海街社區西緣,南自虎踞橋(即南門橋),北延至中山東路,全長1229米,是溝通城鄉南北的主要通道。古南門大街最初由三段組成:從虎踞橋至正東路,即酒海街社區所在的地段稱柴米街;從正東路至原吳先生巷(今第四人民醫院北端)稱道崇觀;再往北至中山東路五條街口稱南街;街上從南至北的岔路口共有三道御賜石牌坊。因方向正對南城門,清末民初統稱南門大街。清代南門大街有“三條龍”之謂:清晨農民擔柴進城形成一條長龍叫“草龍”,中午農民擔米進城投牙(行)形成一條長龍叫“米龍”,下午大街稍得空閑,商戶、居民們趕忙持桶前往運河邊擔水,形成一條長龍叫“水龍”,整條大街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街上曾有明大學士靳貴、清大學士張玉書、清四川按察使戴三錫等名人故居。清冷士嵋有《過故靳相公宅》詩云:斷垣荒壁斜陽里,落盡前朝一樹花。
南門大街南端穿過虎踞橋是南門外大街。這條大街北自運河路,南至天橋路,全長255米,是連通丁卯橋路、官塘橋路和崗子下的交通要道。
廟巷
廟巷南至棒棰營,北至古通巷,長183米。廟巷原名“雙廟巷”。元代《至順鎮江志》記載:江蘇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前南門小學)原址就是北宋丞相曾布的宅院,“在千石墟之東,后為道林寺。”清代此巷內有關帝廟、極樂廟(窮神廟)、如意廟、狗王廟等多處廟宇,故稱廟巷。數如意廟的規模最大,狗王廟最為熱鬧。
狗王廟里供奉的是一只為保護主人財產而喪生的義犬。傳說很久以前鎮江城里有個叫朱來臣的豬販子,年關去南鄉一帶收賬返回途中,因貪杯喝得酩酊大醉,跌跌撞撞將裝有銀兩的褡褳失落在地。直到次日醒來后方才發覺褡褳丟落,但沿途尋找無果。若干天后,忽然發現自家的那只家犬蜷曲著身體,餓死在廟巷的墻角,伏在身下的那只褡褳原封不動。原來那日小狗隨他一起趕路,看到了丟失的褡褳。但見主人已經喝醉,小狗用嘴銜也銜不動,于是就匍匐在廟巷的一處墻旮旯,苦苦等待主人來尋。豬販子見狀失聲痛哭,但是悔之晚矣,便用失而復得的銀兩修造了這座狗王廟,以彰顯義犬之忠誠。每年正月二十是“狗王”的忌日,也是傳統的狗王廟會,四鄉八鎮的鄉親們都會來此祭拜“狗王”,為新的一年祈福。
到了清代,廟巷一帶成為守城部隊的訓練場。鎮江淪陷時,廟巷又遭敵機轟炸,形成一片廢墟。新中國成立后巷子里陸續建起很多民房,廟巷的走向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棒棰營
棒棰營地處南城根腳下,東自夢溪路,西至南門大街,巷長278米,原南城根于1957年并入棒棰營。據說明清時代這里駐扎著用“棒棰”守護城墻的軍隊。冷兵器時代打仗一般使用云梯攻城,依靠云梯頂端的竹纜套住城垛以固定云梯。而守城士兵就會用“棒棰”砸爛梯頂的竹纜,以阻止敵人登城,這支軍隊就叫做“棒棰營”。因此棒棰營的名稱與舊時軍隊的營房、營盤駐地名稱相關。
自從有了洋槍洋炮之后,守護城墻的棒棰營遣散,這里成為江綢業織機戶加工生絲的作坊集聚地。巧合的是,棒棰也是一種用于捶絲的工具,故棒棰營的名稱也與當地絲綢業有關。鎮江“江綢”質地優良,聞名國內外,遠銷朝鮮、阿拉伯國家,清代時被列為“貢品”。據《江蘇省志·蠶桑絲綢志》記載:“江蘇綢類絲織品著名的有南京寧綢,丹陽陽綢,鎮江江綢,吳江盛綢、縐綢等。”又云:“鎮江的江綢,又名沖寧綢,顏色有花、素兩種,每匹長4丈余,寬2.2尺。清廷每遇慶典,均派員來鎮江采辦,以備賞賜。宣統二年(1910年)鎮江的‘文明綢’獲南洋勸業會獎狀。”民國期間鎮江江綢業出口逐年萎縮,大部分作坊倒閉或兼并。
新中國成立后為安置住房困難職工,在棒棰營大塊空地上建起一排排簡易公房。隨后又有船院三村建在棒棰營。1988年,新的工人文化宮落戶棒棰營東側地塊,被列為鎮江市優秀歷史建筑。2016年,棒棰營老舊公房作為危房被拆除,原址經過平場后建成公共停車場。
南馬路
南馬路原名南門外馬路,后稱南馬路。東自南水橋,西至南門虎踞橋,長320米。清末民初,大批淮北與蘇北的移民不斷涌入江南,因為進不了城區,便在高差近2米的南城根腳下搭設窩棚棲居,俗稱“侉子街”。1996年古運河整治,對原址進行成片開發。大片破舊房屋被拆除建成多層樓群,緊臨運河的綠地公園融入古運河風光帶。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