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細琢建設美麗鎮江
高速公路周邊綠色盎然,一路美景相伴讓行車更舒心;街頭一塊邊角地變成了小公園,老百姓休憩的場所更多了。近年來,通過各方努力,一批損壞路面被修復,一批非法搭建被拆除,一批“城市堵點”被清除,一批指路體系被美化,城鄉道路更加美觀,市容環境大幅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美麗鎮江建設的成效有目共睹。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目前還只是取得階段性成果,仍有不少難啃的骨頭需要攻堅。比如,一些街巷白天攤位不見了,晚上臨時攤位又起來了;一些地方只完成了環境“外圍清掃”,補綠、造景等工作還沒有展開;還有一些地方常態化制度沒有建立,存在臟亂差返潮隱患。因此,把城市治理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贏得老百姓真心點贊,還需要秉持“工匠精神”,下一番“繡花功夫”。
要堅守城市溫度。城市治理最忌走極端,對一些占道經營類的“城市病”,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矯枉過正,一定要兼顧保持環境美觀與滿足群眾需求兩個方面。城市街巷既要堅決取締亂停亂放、亂貼亂畫、私搭亂建等現象,也不能對小攤小販一禁到底、一禁了之,不能讓城市沒有了“煙火氣”。京口區一些社區設立信息告示欄,禁止“牛皮癬”的同時,也給招工、招商信息找到了“安身之地”,受到群眾點贊,彰顯了城市溫度。這給我們帶來重要啟示,城市治理要把握好“度”,既要對頑瘴痼疾敢于重拳出擊,堅決打好整治攻堅戰,把該管的管起來,把該關的關到位;也要呼應群眾需求,堅持疏堵結合,保護好老百姓合理訴求,讓城市既有“文明風”又不失“煙火氣”。
要善于問計于民。人民群眾是城市治理的受益者,也是整治成效的評價者。這就要求我們在相關環境整治過程中傾聽群眾意見,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學府路在做街面改造時,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把允許停車地方的街面大理石換成了瀝青,減少了路面破損。而市區一些路段仍然堅持用大理石路面,結果改造沒多久,就被車子軋壞。群眾充滿智慧,在城市治理過程中多一個傾聽群眾意見的環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拍腦袋”做決策,往往事與愿違、后患無窮,甚至把好事變成壞事。
要做好建章立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高投入工程,必須堅持標本兼治,既要做好環境出新工作,讓老百姓盡快看到變化、看到提升;也要做好建章立制,整改一處管好一處,確保整改成果不反彈、立得住。一些街道旁邊的閑置地塊打開圍墻,做成了街角公園、口袋廣場,有的屬地、社區見勢明確管護對象,保住了整改成果;有的社區則聽之任之,沒有及時“管得住”,很快就出現了臟亂差返潮現象。這啟示我們,在美麗鎮江建設、推動城市治理提升方面,必須樹立長遠思維和系統思維,一手抓城市環境整改提升,一手抓長效管理,確保“兩手抓”“兩手硬”。
人們對美的追求永無止境,美麗鎮江建設永遠在路上。各層各級、各相關責任部門要始終堅持從發展要求、百姓需求出發,上下齊心、合力攻堅,精雕細琢、久久為功,推動美麗鎮江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讓我們的城市處處展現出溫情之美、精致之美、和諧之美。(辛平)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