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一院:“手術機器人”上崗3年,助700多名患者走向健康
在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手術間內,“身高”約兩米、穿著無菌服的“達芬奇大夫”在心胸外科主任醫師任正兵的操作下,小幅度擺動著“三頭四臂”,由可以實現3D高清成像的“眼睛”和可以540度靈活動作的“手指”互相配合,為胸腺瘤患者趙先生(化名)手術。
其實,“達芬奇大夫”并不是真正的醫生,它的全名為“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下簡稱“達芬奇機器人”)。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其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成為備受矚目的方向之一,也是助推醫療技術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2021年9月26日,一院在全市率先引進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同年10月21日,該系統正式“上崗”,輔助醫生開展手術。近3年來,“達芬奇機器人”已被應用到多個臨床科室,高科技的醫療設備為患者帶來了不一樣的就醫體驗。
胸腔頂部發現大腫瘤,手術操作空間極有限
上個月,趙先生因胸腺腫瘤,在一院心胸外科住院接受治療。
“患者診斷為胸腺腫瘤,腫瘤位置在胸腔頂部。”任正兵介紹,該腫瘤周圍包繞著重要組織,瘤體又大,留給醫生手術操作的空間相當有限。
手術空間小,但要充分暴露病灶及周圍組織血管,視野還要足夠清晰,看似相悖卻又必須兼顧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
結合多年的手術經驗,任正兵首先給出了兩個常規手術理念:第一個,傳統開胸手術,將胸骨從上到下鋸開后撐開,切除腫瘤。完畢后,用鋼絲把胸骨重新拉起,但創傷巨大,切口至少20幾厘米,術中出血多、術后疼痛、并發癥多、恢復慢等難題也考驗著患者的耐受力。第二個,微創胸腔鏡手術,避免了上述傳統開胸手術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由于手術器械轉動角度有限,對于位置隱藏較深或角度比較“刁鉆”的病灶,難以精準操作。
選擇傳統開胸手術,患者身體將面臨一系列考驗;選擇微創胸腔鏡手術,由于手術空間小,難以保證腫瘤順利切除,有中途轉開胸的可能。有沒有確保不開“大刀”就能摘除腫瘤的治療方法?還真有!
“機器人”與醫生配合,為患者切除胸腺大腫瘤
針對趙先生的腫瘤生長位置,任正兵認為,通過“達芬奇機器人”進行手術是最佳治療方案。聽說有一種能滿足自己治療需求的手術方式,趙先生二話不說,表示堅決選擇“達芬奇機器人”。
手術當天,任正兵坐在距手術臺數米開外的操作臺前,先通過兩個6毫米的小孔置入手術器械,緊接著通過操作臺上的3D屏幕,清楚地看到了趙先生胸腔入口處的巨大腫瘤。
由于視野清晰,任正兵很快便精準定位病灶位置,然后手腳并用:手控操作桿,腳控踏板,調整機械臂的遠近位置、調節鏡頭的焦距。在任正兵的精準操控下,“達芬奇機器人”很快完成了腫瘤剝離,整個過程有條不紊、果斷精準。
醫生的“超級助手”,凸顯幾大技術優勢
從這場人機配合的手術中不難看出,“達芬奇機器人”實際上并非獨立工作的機器人,準確來說,更像是手術醫生的“超級助手”,主刀醫生借助操作平臺,對其進行操控,使其按照醫生的意愿去完成相應的手術動作。
通過“達芬奇機器人”輔助開展手術的近3年時間里,任正兵的操作技術越發嫻熟,“達芬奇機器人”不可取代的優勢也越發凸顯。
在任正兵看來,“達芬奇機器人”最明顯的優勢在于提供超清視野。其機械臂上的攝像頭,可以三維立體呈現患者體內的影像,放大倍數遠超普通腔鏡的3-5倍,達到10倍,因此呈現出的組織間隙、血管神經會更加清晰。
不僅如此,“達芬奇機器人”的機械臂還可以模擬人類手腕的操作,540度靈活旋轉,即使在腔鏡無法觸及的狹小空間也能精準操作。此外,機械臂還可以過濾掉人手的抖動,進一步提升手術的精準度。
一院“達芬奇機器人”自“上崗”以來,在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胃腸外科、婦科得到了廣泛運用,常規開展食管癌、肺癌,胸腺、胃腸等腫瘤根治性手術,更是泌尿外科前列腺癌、腎部分切除等手術首選。截至目前,一院已累計完成“達芬奇機器人”手術700多例,“達芬奇”已然成為外科醫生的手術“利器”。(亦圓 蘭友)
責任編輯:殷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