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靜電+多相流”,降塵率超85% 創意妙招助力電廠源頭降塵
連日來,“鎮江藍”“水晶天”“最美日落”不斷刷屏鎮江人的朋友圈,藍天白云的背后,離不開政企合力攻堅,更少不了江蘇省鎮江市企業的友好減排、綠色發展的付出與努力。
在國能江蘇諫壁發電有限公司(下稱諫壁電廠)的萬噸碼頭,一個橙色的龐然大物格外顯眼。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一大型設備就是國內首臺基于荷電多相流技術的抑制塵卸船機,是公司團隊和駐鎮高校聯合開發的針對碼頭卸船機械的抑塵裝置。隨著該設備成功投運,卸船機碼頭主要揚塵排放指標下降了90%,抑塵效果已達行業領先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發電廠的應用,這項技術還推廣到了散貨碼頭、礦山等場景,含“新”量成功轉化為含“金”量。
何為“荷電多相流技術”?諫壁公司燃料運維部主任顏敏介紹說,荷電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靜電,把靜電加在水霧上,讓水霧具有更好的吸附作用,從而在噴淋過程中,讓粉塵迅速集聚成團迅速沉降。而多相流則是研究氣態、液態、固態物質混合流動的學科,技術應用多相流原理,使用風霧或水霧,將無組織排放的粉塵集聚在有限空間內,使其得以迅速沉降。項目結合了噴霧除塵和電除塵的優點,通過對液滴荷電并運動到粉塵當中,大幅縮短液滴與粉塵顆粒距離,充分發揮靜電吸引作用主動捕集周圍顆粒物從而提升捕集效率,切實解決了卸煤、輸煤環節的粉塵問題。
“2021年3月1日,中國第一部流域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開始實施,火電廠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高效實現煤炭超低污染接卸運輸。”顏敏坦言,“保護法”的實施對諫壁電廠輸煤系統降塵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廠區內原先采用在輸煤系統由于輸煤系統的復雜性,無法實現作業區域全覆蓋,抗風性不足,容易與粉塵一同隨環境風擴散。為此,企業積極利用當地高校資源提升安全環保能力,與江蘇大學合作推進科技項目“基于荷電多相流技術的電廠粉塵無組織排放控制和抑塵技術研究及應用”,在卸船機、輸煤廊道上進行安裝應用。
“靜電+多相流”,創意妙招讓企業輸煤系統降塵效果有了顯著提升。該項技術從源頭上對揚塵進行治理,取代了二次收集、處理灰塵,根源除塵避免二次污染和二次處理,一次性地徹底解決問題。通過項目實施,煤炭轉卸造成的無組織粉塵污染濃度可降低85%以上,同時具有能耗低、用水量少等諸多優勢,對碼頭降塵、減輕環保壓力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同時,企業團隊還延伸發展了一套廣泛應用于輸煤系統物料轉運的荷電多相流粉塵抑制方案,解決物料轉運過程中無組織粉塵控制問題,通過技術創新手段,提升港口粉塵和廢氣防治水平。
顏敏告訴記者,據相關權威部門的現場的實測,該設備能有效減少現場粉塵,“國家標準為每立方米4毫克,上了這套設備以后,目前粉塵檢測結果已經低于每立方米1毫克,粉塵抑塵量基本上達到了設計的標準,甚至優于標準。”團隊也在對2.0版本進行探索,“迭代升級后的產品降塵效果更好、故障率更低、適應范圍更廣、抗干擾能力更強。”顏敏也對2.0版本滿懷期待,“希望經過技術升級后,產品能在更廣范圍得到更好應用。”(單杉 李媛)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