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引領,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共鎮江市委黨校 盛玉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2025年鎮江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實現2025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著力抓好的九個方面工作。其中第三個方面就是培厚創新土壤,鍛造高質量發展科技引擎。面對新使命新任務,我們必須扛起責任擔當,真情實意付出、真金白銀的投入,答好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必答題”。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一場馬拉松,關鍵、難點和堵點都在兩個“一公里”。在此所講的兩個“一公里”是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要緊盯兩個“一公里”,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奮力譜寫“鎮江很有前途”新篇章。
原始創新策源:
打通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也要清楚認識到科創路上的“最先一公里”不是輕易就能完成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科技創新的毅力。
一是大力支持在鎮高校院所基礎研究。鎮江既要努力引進更多“大校、大院、大所”,也要和在鎮高校院所“雙向奔赴”。對在鎮高校院所要有“再怎么支持也不為過”的熱忱,大力支持在鎮高校院所基礎研究。2024年,鎮江位列“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第41位。在鎮高校院所在鎮江大有可為,要像中國科大在合肥科技創新上發揮重要作用一樣,在鎮江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上發揮應有作用。
二是加強科技企業的基礎研究。要探索建立完善科技企業基礎研究機制,引導科技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投入,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讓科技企業真正看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三是主動作為積極合作。2025年鎮江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探索‘鏈主企業出題,高??蒲袡C構答題’的攻關模式。”企業可聯合高校院所等打造創新聯合體,共同確定攻關方向,共同實施基礎研究項目,提高體系化攻關能力。加強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升級“鎮江市科技資源云服務平臺”,推動一體化資源共享。實現高校院所與地方的“雙向賦能”、與企業的“雙向奔赴”,形成打通鎮江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合力。
成果轉化提效:
打通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打通創新與應用的“任督二脈”至關重要。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合肥有許多創新舉措。其中,成立合肥市科技成果轉化專班這一創新舉措成效明顯,為鎮江打通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鎮江也可以成立鎮江市科技成果轉化專班。一是高標準組建團隊。嚴格選拔專班成員。團隊成員要爭取成為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人才。二是明確職責??擅鞔_分工,制定科學合理考核標準,專班成員要切實當好校(院)地對接“聯絡員”、成果收集“偵察兵”、成果轉化“經紀人”、專家團隊“服務員”。三是制定詳細的工作流程。如圍繞鎮江重點產業鏈方向和重點項目去選擇對應的科研人員,直接敲開實驗室的門和科研人員深入交流。除此之外,還需要推動科技成果走向商業化產業化。認真辦好具有鎮江特色的路演活動。突出把握兩個關鍵點。一個關鍵點是路演活動要邀請能做決策的關鍵人物,讓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團隊與相關決策者快速對接甚至有的當場就能敲定合作意向及其他一系列事項,提高路演效率和活動質量。避免一些活動成為單純的一場活動、活動結束了也就結束了的局限性。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專班成員對科研人員團隊提供必要的輔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更加完善的舉措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人才驅動:
聯通科技創新“兩個一公里”
科技創新“兩個一公里”不是獨立存在的,必須聯通科技創新“兩個一公里”。
無論是“最先一公里”還是“最后一公里”都離不開創新人才的驅動。2024年11月28日,在全市科技大會上,“人才”這一第一資源備受關注。要拿出“殺雞宰羊宴人才”態度,促進科技創新人才集聚,量質并提做大創新人才“蓄水池”,構建人才強磁場,激活創新主引擎。繼續實施并優化已有的發揮很大作用的舉措,把“長板”拉得更長。還要根據最新的科技創新發展動態制定新的符合實際的舉措。如既要給科技創新人才“真金白銀”,也要關心科技創新人才及家人的身心健康、生活環境。在考核方面,要尊重創新客觀規律,不簡單與人才“帽子”掛鉤。完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盡職免責機制,為科研人才“解綁松綁”。分期分階段分影響程度進行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雙重考核,真正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與活力,讓人才全身心無后顧之憂地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去。要高度關注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注重本地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培養。要大力宣傳科技創新先進事跡,推動創新文化、創新精神、創新價值融入城市精神,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社會氛圍……讓人才真正感受到鎮江溫度,更好扎根鎮江、奮斗在鎮江,成就城才“合璧”。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