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風徐來,拂動沃野春色
北斗在云端播種數據,“無人駕駛+AI”于壟間編織經緯,數字監測屏上跳動著大地的脈搏……連日來的春耕春管工作中,越來越多新農人正“青”力而為,讓一行行代碼在田間地頭發芽,鋪展出一望無垠的蓬勃綠意。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催生著鄉村人才體系的生態重構。青年具有生氣且充滿希望,是推進鄉村振興征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一批批青年返回故土、來到鄉村,他們執信仰為筆、將田野作紙,以新技術、新裝備、新理念繪就田野春色,為鄉村振興注入無限活力與動力。
無人機、顯示屏、智能系統……用好現代“新農具”,耕好廣袤“希望田”。青年人才正用才思重塑鄉土經濟生態,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傳統農耕方式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云端稼穡”的現代化農業新圖景。
青年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播種者”,更是鄉村現代化轉型的“破局者”。當貴州“茶寨貢米”隨著吳芳的“貴普”推銷飄香萬家,當江蘇淮安“小李書記”帶領村里留守老人發展出一個年營收800萬元的豆制品產業,當重慶市云陽縣葉紅梅的直播間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云陽柑橘乘上中歐班列亮相世界,這群既能“直播帶貨”又能“代言家鄉”的青年正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引擎,不僅彰顯了青春力量在鄉村振興中的蓬勃生機與無盡可能,更啟發著人們: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人的振興”。
青春與鄉村“雙向奔赴”,青年與秧苗一同拔節、向上生長。一方面,青年有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的優勢,更擅長把生產管理經驗、市場運營策略與當地農情特色相結合,于是以“互聯網+”的基因重組農業DNA;另一方面,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年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展示農村風貌,讓文化根脈滋養了更多人的精神原鄉,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軟支撐。
青年成為鄉村振興領頭雁的范式,正成為解碼中央一號文件的“青春注腳”。從“滯銷愁”到“直播熱”,從“城市務工”到“返鄉發展”,中國的鄉村正在見證:那些俯身大地的年輕人,既讀懂了土壤的代碼,也維護了鄉村的文化根系。
春色正濃,“青”苗未央。苗木踮腳生長,青春的身影與土地對望,沃土用蒼翠寫下詩行,而這正是鄉村發展最動人的模樣。(王妍妍)
責任編輯: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