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河悠悠流
孫力 攝
金山網訊 鎮江的千年運河見證了漕運繁華,承載了城市記憶,又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改頭換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運河之水舊時在南水橋附近分為三條支流:一條為現存的古運河,經過虎踞橋、中山橋流向長江;一條為護城河,沿著東面城墻流向長江,位置大約在今天的夢溪路一帶;第三條經南水關、北水關穿城而過——這就是“老鎮江”所說的“關河”。
唐宋時期,大運河從鎮江城中心蜿蜒而過,成為溝通南北漕運的黃金水道。市圖書館館長褚正東告訴記者,明代初年,鎮江府城改建,在唐宋穿城運河的北垣和南垣分別設立了南、北水關,用來調節水位,控制船只往來。兩座水門之間的運河因此被稱為“關河”。關河由南水關入城后,經清風橋、網巾橋、千秋橋等地,最終從北水關出城,經甘露閘匯入長江。
歷史上,關河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方面,能夠滿足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另一方面,可通過南水關、北水關這兩座水門調節關河水位。關河平時可以為來往船只提供通航便利,夏季則能泄洪排澇,戰時則可封關閉城,以資防守。可以說,關河不僅是居民用水、舟楫往來的生命線,更是調節水患、拱衛城防的“城市血管”。
“唐宋時期,運河穿城帶來盛景;明代由于古運河主河道改從府城外繞城入江,關河的功能有所變化,但仍是維系古城運轉的命脈。”褚正東表示,《光緒丹徒縣志》中亦有相關記載:“貫城之內外,民間薪米所需,悉藉此以資轉運。”
關河的消失,與近代城市化進程密不可分。據鎮江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禮剛介紹,民國時期,江蘇省政府遷至鎮江,為擴建中山路等城市主干道,橫跨關河的網巾橋、高橋、范公橋被陸續拆除,河道遭填埋分割。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關河部分河段淤為水塘,有的被垃圾覆蓋。1958年,鎮江開展城市清潔運動,殘存的關河痕跡被徹底填平,從此隱入塵煙。
從唐宋漕運的主河道到近代填埋而消失,關河的命運折射了中國古城水系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碰撞與變遷。關河的名字雖已不再見于地圖,但它滋養過的街巷、橋閘,仍在延續著人與水的千年故事。今日鎮江城,仍散落著千秋橋街、網巾橋、高橋北等地名,如同一卷卷等待解開的城市檔案,留給我們去翻閱。(記者 孫力 實習生 郭昕怡)
視頻制作孫力 錢恒 郭昕怡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