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夢,產改潮頭追光人——記全國勞動模范唐義朝
■開欄語
榜樣就像生命里的星光,照亮我們前行之路。他們用行動書寫著堅韌剛毅、實干擔當、為民解憂、無私奉獻等富有生命力的詞匯。微光成炬、涓滴成河,再大的困難,除以320萬,也會變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善舉,乘以320萬,都會化為巨大的力量!從今天起,本報將開設專欄《學習身邊榜樣》,記錄這些先進人物在平凡崗位上的點滴故事,展現他們的動人風采!
金山網訊 “能夠參加表彰大會,十分激動,也十分感恩。”4月28日電話連線時,唐義朝剛剛參加完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這位“90后”全國勞模感慨滿懷地說:“從一名普通的門機司機到全國勞模,不僅是對我個人努力的認可,更是國家對勞動者的尊重、對產業工人的關懷。榮譽不只是屬于我,而是屬于所有勞動者。”
唐義朝,江蘇省港口集團鎮江港門機司機,一位新時代的產業工人。從仰望門機的第二代港口人,到駕馭鋼鐵巨臂的“全國門機能手”;從普通學徒,到大師工作室領頭人;從一線門機司機,到當選省人大代表,唐義朝用青春和汗水書寫著匠心筑夢的傳奇篇章,成為產改潮頭的追光人。
精神傳承:來自港口家庭的“創新一代”
唐義朝出生在港口家庭,父親是港口船關手。4歲時,他便跟隨父親來到鎮江港家屬區生活學習,港區碼頭從此成為他童年向往的樂園。每當晨曦初照,橘紅色的鋼鐵巨臂劃過天空的一刻,25米高的門機成為他記憶中最鮮活的圖騰。父親混合著鐵銹與機油味的工作服,更是他最早的英雄印象。
童年的記憶如同一顆種子,在唐義朝心中悄然長成對港口事業熱愛的根苗。2011年7月,唐義朝跟隨父親的腳步,毅然踏進了鎮江港的大門,向成為一名門機司機進發。當他第一次爬上25米高的門機駕駛室時,面對7平方米的操作間、密密麻麻的儀表盤和需要雙手協調操作的手柄,才真正意識到門機司機工作的艱辛。
初到崗位,面對復雜的門機機械構造和電氣原理,唐義朝一度感到迷茫和畏難。在父親的教誨和鼓勵下,他迅速調整心態,全身心投入到門機操作的學習中。在同期學徒因門機操作的眩暈感紛紛退縮時,他堅持了下來,在筆記本扉頁寫下“鋼絲繩的擺動規律=父親手掌的老繭厚度”。為攻克“穩關”難題,他獨創了“秒表訓練法”,還給自己定下了“3個100”訓練計劃:每天早到1小時練習100次起落鉤,下班后加練100次旋轉定位,周末加訓100次變幅配合。通過不懈努力,他終于練就了精準的操控技藝,甚至能將幾十米的落鉤精度控制在±5厘米之內。
創新攻堅:做智慧港口的拓路人
隨著經驗的積累,唐義朝對工作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專注與執著。為了掌握門機操作的精髓,他與師傅周偉分工協作,對每一個操作動作與時間進行精準打磨。他觀察同事的操作方法、不斷精煉技術,逐漸形成擁有自己特色的操作技巧。
在門機操作的進階之路上,唐義朝勢如破竹。他代表公司前往浙江參加全國門機操作比賽,面對陌生的設備和緊張的比賽氛圍,他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和沉穩的心態,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在全國港口行業中嶄露頭角。
面對人力成本上升和智慧港口建設發展大勢,唐義朝和團隊共同研發“無人值守智能料斗系統”。沒有專業背景的他,白天跟班記錄放料軌跡、晚上自學機械原理,不斷模擬程序運行流程。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攻克了種種難題,最終實現散貨裝車全程無人化,為港口節約大量人力成本。
唐義朝和他的團隊還研發了磁吸重力脫鉤吊具、建立了創新工作室,更保持著每年60多項創新項目的節奏。他們的創新成果不僅提升了港口的工作效率,也為智慧港口和綠色港口建設奠定了基礎。
薪火相傳:打造高素質的卓越班組
“勞模的價值不在于自己有多優秀,而在于能帶動多少人變得更優秀。”唐義朝擔任門機一班班組長的4年里,將自己對工作的熱情、嚴謹的態度以及精湛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班組成員,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卓越班組。
他首創的“1234”工作法,使班組創下了連續1460天“零事故”的紀錄。在他的悉心指導下,班組成員左曉白和王琪等技術能手脫穎而出,在省、市技能比賽中獲得諸多榮譽。
2023年,唐義朝當選為江蘇省人大代表。他把提案工作當作“另一種形式的精準吊裝”,積極走訪企業、收集建議,為產業工人發聲。他提出的建議被省級政策吸納,為工匠學歷提升計劃作出了積極貢獻。他也被工友們稱為“行走的民情筆記本”。
從門機司機到省人大代表,從技術能手到創新先鋒,唐義朝始終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匠心筑夢的真諦,也為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記者 司馬珂)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