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一條魚見證生態蝶變 志愿紅守護生態綠顯成效
不久前,“全面推進美麗鎮江建設”鎮江市第三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大賽舉行。來自江蘇鎮江全市各行各業的23名選手上臺分享了自己參與建設美麗鎮江的故事。
來自鎮江市生態環境局公共關系中心的參賽選手楊天意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和家人的志愿故事。賽后,記者采訪了楊天意,他告訴記者,作為環保鐵軍中的一員,既是建設美麗鎮江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分享讓大家感受鎮江的生態提升,也更加了解良好生態環境的來之不易。
今年春天,楊天意看到這樣一條消息:刀魚現身運糧河。他第一反應就是“這是水環境治理的奇跡”。
楊天意告訴記者,刀魚的現身,無疑是我市生態環境提升的最好證明。2006年,鎮江啟動金山湖整治工程,投資8.4億元退魚還湖。現如今,鎮江的治水從城市延伸至農村,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三源”同治,力求治本清源,不斷向下游主要入湖河流輸送“好水”。
“一切都在慢慢變好的背后,除了治理顯成效,也離不開志愿者的默默守護。”楊天意回憶說,有天回家時,他發現自己的舅舅穿上了紅馬甲,聊完才知道,他的舅舅主動參與到太湖治理行列,義務巡河,共同守護綠水青山。
雖然鎮江不在太湖邊,但卻是太湖關鍵的上游屏障。楊天意的舅舅家在丹徒區,過去,村里內河是村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溝”,淤泥沉積,垃圾成片。前幾年,借力太湖治理,村里開始進行河道清淤,還鋪設了沿水景觀道路,完成周圍綠化種植。
太湖治理開始后,村支書更是每兩天就要沿著村里河道走上一個來回,一方面巡查河道查看水質,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偷排偷倒。“舅舅說,這么好的環境,不能靠村書記一個人維護,所以他也加入了志愿者隊伍,參加義務巡河。”楊天意回憶道,聽完舅舅的話,他內心很是激動,于是和舅舅一起加入了這支志愿者隊伍,休息時便開展義務巡河。
參與幾次巡河后,楊天意深深感受到了志愿者工作的不易。他不禁感慨,他們以腳為尺,以責任為墨,在田野間書寫奮力治水的偉大史詩,一個個環保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為鎮江436條農村河道帶來新生。小河道帶動大生態,2024年,鎮江生態環境質量總體達到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Ⅲ類比例均為100%,排名全省第一。
“刀魚回來,說明水里的傷疤開始愈合了。”結合環保工作經驗,楊天意說,刀魚最神奇之處,是它們能記住祖輩的洄游路線,“我想,太湖大概也有記憶——它記得化工廠的刺鼻氣味,也記得藍藻爆發的窒息時刻,但最終,它選擇了記住大家齊心協力整治環境的善意,記住了蘆葦搖曳飄蕩重生的姿態。”
今日太湖水,亦有鎮江功。作為環保鐵軍一員,看到陽光下的運糧河,刀魚群游過,在水面劃出銀痕時,楊天意心中百感交集:“那是大自然最溫柔的縫合線,也是鎮江科技治污繪就的智慧水紋,更是太湖治理者,用‘水質從V類躍升III類’的數據鋼印。”對于美好鎮江建設,他和同事們更是信心十足。(記者 單杉)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