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眾雅趣”變為“大眾共享”
——“印記鎮江 印向未來”大眾篆刻展開展側記
金山網訊 人間四月,春意正濃,鎮江在文脈傳承的道路上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4月29日,“印記鎮江 印向未來”大眾篆刻作品展在鎮江博物館正式開展。260件作品,聚焦鎮江的歷史底蘊與發展成就、彰顯藝術的時空之變與新興技術,見證篆刻藝術從“小眾雅玩”變為“大眾藝術”,助力書寫中華文明傳承發展新篇章。
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印記鎮江”與“印向未來”兩方印。“印記鎮江”的創作,便是數字篆刻技術應用的生動實踐。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原副廳長,中書協、中美協、西泠印社理事容鐵是從鎮江走出的文化名家,也是“印記鎮江”的創作者。他告訴記者,這件作品是以篆刻的方式來展現鎮江的新發展、新面貌、新規劃。它整體用新材料玻璃微珠制作,內置芯片,掃描后就能了解鎮江的前世今生和當代風貌,既是藝術品,也是非常好的城市宣傳載體。
本次展覽共展出260件篆刻作品。“印向未來”板塊中200件大眾篆刻作品精選自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的大眾篆刻作品系列主題展覽,展示大眾篆刻愛好者們20多年來推動中國印文化和篆刻藝術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豐碩成果。“印記鎮江”板塊中60件作品,以《印記鎮江》一書為藍本,從歷史、人文、成就、今日、未來等多個維度精選重要詞條展開篆刻創作,展現古老鎮江悠久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獨特的人文風貌。
北京歌華傳媒集團藝術總監、“印記鎮江 印向未來”大眾篆刻展策展人李丹陽介紹,本次展覽中的作品有著鮮明的大眾篆刻特點。首先是材料的革新,大量使用玻璃微珠、陶瓷、木材等新材料作為印材,環保低價,是篆刻藝術走向大眾的基礎;其次是制印技術的改革,電腦設計、3D打印等最新技術的應用讓篆刻的方法更加多樣,將創作者從傳統技術中解放出來,更關注于創意設計;最后是篆刻作品主題的多樣化,突破了傳統文字印章的內容局限性,融入繪畫、雕塑、VR等多種藝術展現方式,呈現出更強的藝術表現力,擁有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大眾篆刻始終秉持“保衛漢字、弘揚漢字,讓篆刻藝術走向大眾”的使命,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銘記時代的每一次變遷,成為展現中華美學精神的生動藝術實踐。
西泠印社理事江吟聊到大眾篆刻時表示:“大眾篆刻藝術是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最佳融合,它與時代相呼應、相適應,與時俱進,是非常生動的藝術實踐。”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篆刻研究會副會長金丹說:“我們提倡大眾篆刻藝術,讓專業人士之外的普羅大眾都能更加了解篆刻、喜愛篆刻,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參觀過展覽后,中國文化人物雜志社社長王保勝感慨:“這里的每一方印,都是篆刻家對鎮江歷史文化的獨特解讀,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鎮江此前在推動篆刻藝術發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我們也十分期待看到鎮江未來的篆刻藝術發展成果。”
當傳統篆刻的刀鋒與數字時代的編碼相遇,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正在悄然展開。讓我們以篆刻為媒,讓文明基因在創新中永續,讓文化自信在共享中生根。(記者 吳韻晗)
責任編輯:邱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