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丹陽“鏡”界背后的產業進階
鏡史鉤沉,鏡技革新,鏡鑒未來。日前,市委書記馬明龍的署名文章《丹陽有“鏡”界》,讓丹陽眼鏡再度火爆出圈,成為大家關注和熱議的焦點。齊梁故里的產業名片,跌宕數十年的發展歷程,承載著丹陽的人文稟賦和城市精神,在這篇文章中呼之欲出、發人深省。以“鏡”為鏡,就產業論產業,透過文章我們尤要讀懂丹陽“鏡”界背后的產業進階。
產業的誕生、成長、擴張、進化,從來就有規律可循。任何產業的發展,本質上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載則覆。縱觀丹陽眼鏡50多年拼搏創業、銖積寸累的發展史,爬坡過坎是一貫身姿,不斷進階是本質歷程。讀懂丹陽“鏡”界背后的產業進階,就是要更好把握產業培育和經濟發展的根本規律,為產業強市提供更多鏡鑒、開創更大疆界。
要不嫌拾級而上前的起點之低。從最初手磨老花鏡、近視鏡做起,到如今形成集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丹陽眼鏡“起點”低至村辦企業起家,“成就”卻高到創下眾多“全球最大”“世界第一”。讀懂丹陽“鏡”界,就是要懂得最有生命力的產業,都是從市場沃野中破土而出。要不嫌其“土”,傳統產業煥新,照樣形成新質生產力;要不嫌其“小”,細分市場做成單打冠軍,小巨人也有大能量。產業進階必須踏實,低階方能邁上高階,丹陽眼鏡的“至誠至精”,演繹的也是對實體經濟的專注堅守,詮釋了產業發展的“長期主義”。
要不懼爬坡進階中的跨越之難。拼搏奮進50余載,丹陽眼鏡不斷爬坡過坎,不斷闖關突圍。國外鏡架涌入國內時,丹陽眼鏡難以抗衡,大批企業倒閉;樹脂鏡片興起之初,原料技術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丹陽眼鏡備受掣肘,經營舉步維艱。跨越這些坡坡坎坎,丹陽眼鏡憑借的只有攻堅克難的勁頭。讀懂丹陽“鏡”界,就是要認清產業發展之路必然布滿“攔路虎”和“絆腳石”。無論技術封鎖“卡脖子”,還是關稅壁壘貿易戰,只要有迎難而上的信心勇氣,就沒有邁不過的坎、闖不過的關。而爬坡過坎之日,就是產業進階之時。
要不離登梯攀高時的創新之要。一路走來建成全球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眼鏡產品集散地,丹陽眼鏡的做強做大,始終把創新作為“第一引擎”。通過創新驅動引領,丹陽眼鏡把延續近200年的25度分階驗光配鏡標準,改進為5度階差的精準驗配;把多點離焦、變色漸進等功能落實到更多鏡片,保護大眾視力健康;把傳統的眼鏡產品,向AI穿戴設備、AR/VR等無限開拓延伸。讀懂丹陽“鏡”界,就是要理解產業的轉型升級、迭代躍遷,皆是技術創新融合產業創新的結果。產業進階創新為要,對創新之要的不偏不離,能清晰刻畫出產業向新攀高的發展路徑。
“至誠至精、創新圖強”,丹陽眼鏡折射的產業“境”界和城市精神,理應映照全市更多產業的發展。讓我們從丹陽眼鏡的明亮“視界”中,汲取無限光芒、凝聚智慧力量,把創新引領產業強市加快變成可觀可感的現實。(梁和峰)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