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
當盧溝橋的槍聲刺破1937年的蒼穹,當1945年的勝利喜訊傳遍神州,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從血火中的涅槃重生。在十四年抗戰的烽火歲月中,無數中華兒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
如今,當全媒體矩陣的鏡頭聚焦于泛黃的歷史檔案,當年輕記者打開塵封的抗戰記憶,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
這場由全國地市媒體聯袂推出的“尋訪抗戰印跡?傳承復興力量”新聞行動,以數字時代的傳播密碼重新解碼歷史記憶,讓抗戰精神在融媒體語境中綻放新光芒。這既是對民族精神譜系的深情凝望,更是對新時代奮斗征程的莊嚴宣誓。
抗戰烽火淬煉的精神火種,始終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中奔涌。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浴血抵抗,重創日軍精銳,使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化為泡影;平型關大捷,八路軍雷霆伏擊,殲滅日軍坂垣師團輜重隊千余人,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摧毀日軍交通命脈、拔除據點堡壘,一舉粉碎日軍“囚籠政策”,為全國軍民注入必勝信念。
在此期間,新四軍、八路軍等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蘇南抗日根據地,便是其中一顆閃耀的紅星。這片被茅山山脈環抱的土地,見證了新四軍將士以“鐵軍精神”開辟敵后戰場的壯舉。當江南水鄉的蘆葦蕩成為天然屏障,當樹林深處的竹哨聲讓日寇聞風喪膽,蘇南軍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陳毅、粟裕等將領在這里運籌帷幄,茅山地區形成“村有武裝、戶有哨位”的全民戰備格局,生動詮釋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真理。
更值得銘記的是,蘇南根據地以“敵進我進”打破封鎖,以“伏擊夜襲、速戰速決”的機動戰術瓦解日偽“掃蕩”,為全民族抗戰提供了寶貴的戰術創新樣本,其蘊含的靈活機動、依靠群眾的戰略智慧,至今仍具重要啟示意義。
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節點回望,抗戰精神早已超越軍事斗爭范疇,升華為民族復興的精神坐標之一。這種精神激勵我們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直面風險挑戰,用“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魄力推進改革創新。
當新聞行動的鏡頭掠過江南水鄉的蘆葦蕩、黃土高原的大溝壑、冀中平原的青紗帳、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五指山麓的椰林烽火……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遺跡,更是新時代奮斗者的精神原鄉。歷史不會忘記,精神永遠年輕,當十四億中國人民攜手傳承奮進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必將乘風破浪、揚帆遠航。(高新)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