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以“康養有道”品牌引領,打造銀發經濟“鎮江樣本”
為搶抓老年市場發展機遇,江蘇省鎮江市連續三年,緊扣“宜游鎮江 康養有道”品牌定位,以“銀發經濟”為突破口,推動文商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以康促旅、以旅興養”的特色路徑。通過滿足銀發人群從“養老”到“享老”的多元化需求,打造銀發經濟“鎮江樣本”。
錨定“康養+”賽道,構建全鏈條產品矩陣
針對人口老齡化市場趨勢,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深挖“山、水、醫、食、文”五大康養基因,近三年圍繞“醋養肝、面養胃、水養心、山養肺”的特色康養IP,推廣系列產品。茅山康緣養生谷推出“中醫理療+溫泉療愈”套餐,去年接待銀發游客超12萬人次;西津渡推出“銀發專列”定制線路,將鍋蓋面品鑒、鎮江醋文化博物館非遺體驗與濱江漫步相結合,形成“早茶養胃、非遺養心、江風潤肺”的沉浸式場景。值得一提的是,為滿足老年游客出行需求,創新“高鐵+康養”模式,鎮江持續打造銀發專列產品線路,今年截至上半年已陸續接待了6批次來自河南、安徽、貴州等地的銀發康養專列,5月與上鐵集團合作新增首發上海至鎮江銀發專列,實現“上午品滬上咖啡,下午泡茅山溫泉”,吸引了4200余名老年游客,相關線路在OTA平臺訂單量同比增長9.2%。
創新“養老+”服務,激活銀發消費潛力
針對老年群體生活需求,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推出“三心工程”:一是省心聯票,設計6類“銀發+票根”聯票,整合景區、餐飲、住宿資源,如689元套餐含3個A級旅游景區門票、老字號早茶及溫泉體驗,政府疊加100元補貼,實現老年游客一票通玩,免去老年群體線上做攻略的繁瑣過程,上線首月售出2萬套;二是貼心場景,在金山、焦山等景區增設無障礙通道、休息驛站,推出“金牌導游慢游團”,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適老化的旅游服務體驗。同時,今年積極開展“百場村晚下基層”等活動,通過“村晚+非遺”、文物展示等模式惠及5萬余名老人,滿足銀發群體內在文化需求;三是暖心課程,鎮江市文化館開設市民文化夜校,設置書法、戲曲等110門銀發專屬課程,老年藝術大學春季班學員復購率達85%,真正實現“旅游+文化養老”深度融合。
強化“休閑+”聯動,推動“流量”變“留量”
針對近年來康養休閑產業聯動優秀經驗,鎮江以項目建設夯實康養基底,圍繞休閑康養慢生活的地域特色,簽約落地的康養旅游項目總投資超20億元,如句容康緣養生谷二期、仙人湖生態溫泉度假小鎮等5個億元級項目,新增高端康養床位1200張。為凸顯“山水+文化+休閑”的特色康養生態,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為康養企業搭建展示平臺,如上海MCN大會、大美江蘇精品旅游線路展示、2025中國銀發人居發展大會等活動。同時,通過“宜游鎮江”數字平臺,實現AI行程定制、適老智能客服10秒響應,老年用戶占比達37%,真正做到“一部手機管養老”。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康養旅游收入突破85億元,銀發群體消費占比提升至42%,帶動住宿、餐飲等關聯產業增長18%。
下一步,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將重點推進三件事:一是深化康養游線創新,加密滬鎮銀發專列班次,聯動寧鎮揚一體化商圈打造康養環線;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環境發展吸引康養產業投資和康養人才招引,加快實現康養產品全域化、品牌化、定制化發展的目標。三是帶動“候鳥養老”風尚,依托茅山湖、江心洲等生態資源,打造長三角冬季避寒、夏季避暑的康養目的地,讓鎮江不僅是旅游目的地,更將成為長三角老年群體的“第二故鄉”。(黃祉綺)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