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率先在全市開展脊髓電刺激術
喚醒長期意識障礙患者
金山網訊 2025年仲夏,患者陳先生(化名)迎來蘇醒后的首個生日。此前,他因突發性腦出血,深陷意識障礙。在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接受“脊髓電刺激器植入術”后,陳先生終于迎來復蘇時刻。而這項由市一院率先在全市引進并開展的技術,也為慢性意識障礙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男子突發腦出血
意識陷入“沉睡”
2023年10月22日,一場意外打破了陳先生一家的平靜生活。當日,陳先生在家中突發神志不清,被緊急送往市一院急診醫學科時,已處于雙側瞳孔散大的瀕死狀態。CT檢查顯示,其左側顳枕部大量腦出血。隨即,陳先生接受了顱內血腫清除手術。
盡管醫生全力搶救,但由于腦出血量達100毫升左右,且送醫時間距患者病發已過去10小時,陳先生的腦組織受血腫持續壓迫造成不可逆損傷。術后,他未能蘇醒,陷入了意識障礙狀態。
“臨床上,意識喪失超3個月即可判定為慢性意識障礙。而且雙側瞳孔散大的患者,蘇醒概率極低。”市一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弘韜介紹,長期以來,意識障礙促醒治療是醫學界的難題。然而,陳先生家屬并未放棄,輾轉省內外多家醫院,了解到“脊髓電刺激器植入術”或許能帶來希望。但當時這項技術在鎮江尚未開展,而且術后需要定期對植入設備進行程控,患者轉運也存在極大風險。面對“技術空白”與“轉運難題”,家屬陷入了困境。
電極精準植入
打贏這場“促醒仗”
一邊是“近在咫尺”的希望,另一邊卻是“遠在天邊”的實現路徑,這該怎么辦才好?就在家屬一籌莫展時,2024年夏天,從市一院神經外科傳出好消息:“這項技術,我們也能開展了。”
面對家屬強烈的治療期待,為確保治療安全有效,神經外科聯合神經內科、康復醫學科、醫學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團隊,對陳先生進行意識狀態、腦功率頻譜、昏迷恢復量表等電生理全面評估,最終判定其處于微小意識狀態,適合實施“脊髓電刺激器植入術”。
當年7月,陳先生接受了這項手術。術中,醫生在其第二頸椎水平硬膜外腔植入一根刺激電極,通過持續性電流刺激,激活意識環路,增加腦血流量與葡萄糖代謝率,促進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實現促醒目的。
“術后首周,我們從最小數值開始,對電極電壓、頻率、波幅等參數進行程控,每兩周升壓一次。”陳弘韜介紹。在醫護團隊與家屬的共同努力下,2025年春節后,大家期盼的場景出現:陳先生對呼喚做出眨眼回應,并能執行“轉頭”“閉眼”等指令。這些在普通人眼中再尋常不過的“小動作”,卻成了讓所有在場人員為之雀躍的標志——陳先生重新恢復了意識!這次手術成功了!
目前,陳先生正在接受康復鍛煉,電刺激參數與意識狀態均保持穩定。后續,神經外科團隊將持續跟進其康復進程。
新型神經調控技術
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脊髓電刺激術屬于微創范疇,術后并發癥少,能夠根據患者病情靈活調節治療參數,實現個體化治療。作為新型神經調控療法,該項技術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于意識障礙的患者,尤其對微小意識狀態患者療效顯著。
醫生介紹,“脊髓電刺激器植入術”適應癥廣泛,不同植入部位對應不同治療功能。例如,植入頸二節段主要用于昏迷促醒;植入頸六、頸七節段則可治療卒中后肢體痙攣、偏癱,以及脊髓損傷后截癱的神經功能恢復等。
市一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陳波表示,團隊將深化脊髓電刺激技術在意識障礙促醒領域的臨床應用,推動區域內意識障礙促醒診療水平提升,幫助更多長期意識障礙的患者重獲新生。(記者 楊泠 通訊員 孫小培 朱研)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