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百歲老人回憶87年前的華山戰斗
“那些學生倒下去的一幕,讓我終身難忘!”
金山網訊 “那天早晨,我親眼看見兩個女學生被日本鬼子的子彈擊中,倒在了稻田里……”日前,104歲的老人胡月喜向記者講述起87年前發生在家鄉的華山戰斗。1938年9月11日的這場戰斗已經過去了整整87年,而胡月喜的記憶依然清晰。
胡月喜生于1921年9月,世代居住在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曲陽村灣碼頭。老人回憶,1938年9月11日早晨,日軍對茅山地區發動大“掃蕩”,聽到槍炮聲的群眾很快躲了起來。那一年,他17歲,正是“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的年齡。
他獨自一人到村后察看動靜。遠遠看見一支隊伍在槍林彈雨中疾行,隊伍中有很多穿著老百姓衣服的非戰斗人員,還有一些學生。其中有兩名女學生先后被日軍的子彈擊中,倒在了稻田里,再也沒有起來。還有人倒在了撤退的路上和樹林里。戰斗結束后,胡月喜看到地方游擊隊、地下黨組織和村民將犧牲的人就地掩埋。后來又根據犧牲人員的籍貫進行了移葬。
據當地史料記載,1938年9月10日,陳毅出席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各界代表參加的群眾大會。會議聲勢較大,引起了日軍注意,調動了金壇、句容、丹陽等地2000多兵力分五路向駐扎在丹徒寶堰前隍村的新四軍一支隊進行包圍。陳毅立即命令第一支隊司令部、政治部等直屬機關迅速轉移,又命令第二營營長張铚秀據守華山制高點。
位于前隍村西南的華山海拔133米,是茅山山脈的余脈,也是寶堰、榮炳一帶的最高制高點,灣碼頭距離華山主峰約1公里。
張铚秀將部隊分成若干戰斗小組與敵周旋,打退日軍多次進攻,斃傷日軍30余名,堅守了近5個小時,掩護第一支隊司政機關繞過華山,由胡天喜等村民作鄉導,安全轉移至句容墓東地區。
整個華山戰斗我主力部隊無一傷亡,但第一支隊戰地服務團和東南青年政治訓練班(簡稱“政訓班”)蒙受損失。政訓班是新四軍到寶堰后開辦的,共舉辦了三期,以招收附近各縣的青年學生為主,培訓地方抗日骨干。戰地服務團團員也大多為剛參軍不久的知識青年。在當天的突圍中,有15人受傷,10人犧牲。
“華山戰斗規模雖小,但意義很大。”丹徒區史志辦工作人員表示,在敵軍五路合擊、敵強我弱的態勢下,順利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轉危為安,充分體現了初創茅山抗日根據地的新四軍部隊戰略戰術的機動靈活。曲陽村后來還被陳毅司令員表揚為抗日模范村。
今年104歲的胡月喜除了有點耳背外,步履穩健,精神矍鑠。他目睹新四軍華山突圍的戰斗實況。他說:“那些學生倒下去的一幕,讓我終身難忘!”(記者 崔寧華)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