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9萬列,中歐班列激蕩發展強勁引擎
中歐班列是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通道,今年1月至9月,成都開行中歐班列1677列、累計開行超1.9萬列,聯通境外城市126個,開行數量和質量保持中國前列。(11月6日 光明網)
多元通道織密國際網絡,安全穩定護航開放征程。中歐班列以創新為筆,勾勒出北至俄羅斯、中抵歐洲、南跨里海與黑海的“三線并行”壯闊圖景。“陸上直達+鐵海聯運”的多元化通道模式,如同為國際貿易鋪設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譬如,在南通道建設中,跨里海、跨里海和黑海、全程鐵路等三種運輸模式并行,為中歐班列的“航行”增添了多重保險,有效抵御了國際局勢波動帶來的風險,保障了通道的安全穩定。我國在國際貿易通道建設上的智慧與擔當盡顯,更為西部地區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提供了堅實支撐,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開放的步伐越走越穩。
樞紐建設強化核心支撐,集疏體系激活發展動能。成都鐵路樞紐中心的強化建設,是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眼下,以成都都市圈為核心、重點城市為支撐的集結中心集疏運體系,如同一個精密運轉的“物流機器”。中遠海運多式聯運中心、集裝箱共享中心的竣工投用,以及土耳其、俄羅斯兩個國別貿易碼頭的順利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成都國際鐵路港的集裝箱年辦理能力……一系列舉措,不僅優化了物流資源配置,提高了運輸效率,更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紛至沓來,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樞紐功能的強化,讓中歐班列的“集散效應”愈發凸顯,成為推動西部地區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產業布局拓展開放版圖,多元業態匯聚發展合力。中歐班列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協同共進。歐洲產業城的布局建設,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國際供應鏈、國際貿易、臨港智能制造等產業加速集聚。供應鏈管理企業、進出口貿易龍頭企業、臨港制造企業等紛紛落戶四川,形成了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亞蓉歐國家(商品)館的建成投用,更是為消費者搭建了直通全球的購物平臺,讓“買全球、賣全球”成為現實。同時,中介服務、法律服務等專業服務機構的聚集,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保障。產業與物流的深度融合,拓展的是西部地區的開放版圖,更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創新機制破解發展難題,協同合作共繪開放新篇。在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創新機制與協同合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單到底、兩段結算”的運費機制改革,為企業降低了稅負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運費貸”融資產品的創新推出,有效緩解了輕資產貨代類企業的融資壓力,激發了市場活力。此外,四川與重慶攜手打造中歐班列(成渝)品牌,實現價格、規模、政策“三協同”及境外線路、倉儲等資源信息共享,跨區域的協同合作模式,提升了中歐班列的整體運營效率,我國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中的大國擔當盡在其中。中歐班列正以創新為帆、協同為槳,在開放的海洋中乘風破浪,駛向更加廣闊的未來。(劉杰)
【廣告】(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