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螃蟹上市迎“大年”
規格突破歷史記錄 堅守品質贏得市場
金山網訊 “螃蟹的個頭很大,母蟹的平均重量達到了4兩多。”秋風起,黃滿膏肥的地產螃蟹銷售漸入佳境,全市多個螃蟹養殖基地也加足馬力,不斷為食客們秋日限定美味。
“大”螃蟹成主流
“雖然上市時間比往年晚了20多天,但今年螃蟹的平均重量比往年都大,你看,我隨便拿一個都和我拳頭一樣大。”11月10日,在位于鎮江經開區姚橋鎮的江蘇江心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養殖基地,負責人殷志強隨機從吐水池中撈起一只螃蟹,嫻熟地捏著螃蟹的背部,轉手向記者展示。螃蟹在他手中“張牙舞爪”。
殷志強告訴記者,今年通過“凍魚+螺螄+玉米”的科學配比喂養方案,基地的140畝水面不但徹底改變了傳統養殖中營養過剩的問題,還有效提升了螃蟹的個頭。“我們塘口的母蟹平均重量達到了4兩到4.5兩,半斤以上的也有不少。個頭大的公蟹更是在半斤起步。可以說,今年的大個頭螃蟹占比遠超常年同期水平。”
眾所周知,螃蟹的價格和個頭成正相關。但恰逢螃蟹“大年”,全市螃蟹養殖戶都迎來了“高產”“大個”的養殖喜訊,這就導致市場供應充足,從而迫使價格根據市場需求下調。
“今年,螃蟹銷售價格普遍下滑15%到20%,多地菜市場和商場超市的小規格螃蟹價格十分親民,4兩的母蟹和5兩的公蟹價格從過去的100元/只下調至80元/只左右。”殷志強表示,雖然價格有所下滑,但架不住“大螃蟹”的占比高,總體銷售行情依舊走高,目前已完成60%左右的銷售任務。
“高”品質是堅守
本地超市、菜場的螃蟹已熱銷月余,鎮江還有少量家庭農場的螃蟹才悄然上市。揚中市三茅街道萬紅江鮮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負責人孫萬紅不但沒有“遲到焦慮”,反而更多地表現出對品質和老客戶黏性的自信。
在孫萬紅看來,螃蟹上市“遲到”,完全是天氣導致。“螃蟹最后一次蛻殼的最佳氣溫是20℃左右。但今年直到10月中旬氣溫才降下來,加上夏季持續高溫影響,螃蟹的生長周期延長,這就導致成熟期延遲。”
直到11月6日,孫萬紅家的螃蟹才正式少量上市銷售。在養殖池后方,幾個大型塑料筐依次排列,孫萬紅的家人坐在旁邊,小心地將一只只螃蟹提起,扒開肚皮,細致觀察成熟度。符合上市標準的螃蟹會進入下一個凈水筐中,而不符合上市標準的螃蟹,則被集中安置在另一個筐中,等待回池繼續生長。
“我們家的螃蟹采用江水養殖,經過多年經營,在揚中當地積累了口碑,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孫萬紅還要求基地上市的螃蟹必須精挑細選,確保品質達標。
“強”產業筑未來
“現在無論是養殖品種,還是相關的養殖技術,抑或是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管理,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都給予我們積極幫助。”丹陽市呂城鎮的一位螃蟹養殖戶表示,這些幫助不但推動養殖戶掌握全流程養殖技術,更能有效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也增強了大家對產業未來的信心。
近幾年,河蟹已成為鎮江水產養殖主產品種之一,目前全市河蟹養殖面積4.1萬畝,養殖產量5000噸。
“近年來,鎮江充分發揮種質資源優勢和水域資源優勢,依托各科研院所大力推廣‘長江1號、2號’‘江海21號’等河蟹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3.12萬畝。”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處長馬梁表示,通過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實施方案,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定期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實現輻射養殖主體500余戶,并依托推廣“河蟹套養青蝦”“河蟹套養沙塘鱧”等養殖模式,提高了整體河蟹養殖產量和品質。此外,市農業農村部門還定期抽檢抽測,嚴格把控地產河蟹品質,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我們還積極推動本土河蟹品牌建設,組織本地河蟹養殖戶參與省內外交流學習等活動,讓地產螃蟹‘爬’上更多家庭的餐桌。”(記者 周迎 通訊員 盧德胤)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