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坐”火車出國,鐵路為豐收插上騰飛翅膀
當一袋袋飽滿的河套瓜子被穩妥裝入車廂,伴著清脆的風笛聲駛向新疆,再經阿拉山口口岸奔赴哈薩克斯坦,這一幕不僅是“塞上糧倉”豐收的生動寫照,更彰顯了鐵路運輸在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走向世界”通道中的硬核力量。金秋時節,內蒙古河套地區的瓜子、玉米、番茄醬通過鐵路運往全國乃至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巴盟味道”香飄四海,這背后是鐵路部門精準對接民生需求、助力鄉村振興的暖心實踐。
豐收的喜悅,離不開順暢的物流。河套地區作為“塞上糧倉”,其出產的瓜子顆粒飽滿、油脂豐富,早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特色農產品。但過去,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難題時常困擾農戶——優質特產藏在深閨,要么因運輸不暢積壓變質,要么因物流成本過高壓縮利潤。如今,鐵路部門主動作為,把貨運服務搬到豐收一線,讓“田間地頭”直通“市場碼頭”。從預約請車、空車調配到裝車指導,專人全程對接跟進;創新“貨不落地”裝運模式,來貨即裝、快取快送,最大限度壓縮貨物停留時間;對易撒漏的瓜子實行“一人一車”全程負責,仔細檢查碼放狀態、做好防潮封門,確保運輸萬無一失。這些實打實的舉措,讓農戶不用再為“運得出、運得好”發愁,豐收的果實能穩穩變成口袋里的收入。
鐵路的擔當,不止于打通國內通道,更在于架起連接世界的橋梁。此次河套瓜子“坐”火車出口哈薩克斯坦,只是鐵路助力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呼和浩特局集團已累計開行河套地區農產品外運專列20余趟,出口貨物占比持續提升,讓“中國好農貨”通過鋼鐵大動脈,遠銷中東、東南亞、歐美等多個地區。這背后,是鐵路部門立足區域樞紐優勢,主動對接政府、企業,精準匹配國際物流需求的結果。比起公路運輸,鐵路貨運不僅成本更低、運量更大,還能有效規避惡劣天氣影響,保障供應鏈穩定。對企業來說,穩定高效的鐵路運輸意味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對地方經濟而言,特色農產品出口的增加,能帶動種植、加工、包裝等全產業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小小的瓜子,承載著大民生、大經濟。鐵路部門保障農產品運輸,看似是簡單的物流服務,實則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守護,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踐行。在山西,鐵路“散改集”方案讓玉米、小米運輸成本降低20%以上;在黑龍江,北糧南運專列累計發運糧食110億斤,足以滿足一個省份一年的需求;在內蒙古,鐵路綠色通道讓河套特產高效外運,成為農戶增收的“金鑰匙”。這些實踐充分證明,鐵路運輸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更是服務“三農”的貼心橋。通過優化運輸組織、創新服務模式、降低物流成本,鐵路讓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從國內到國外的通道更順暢,既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實現了多方共贏。
更可貴的是,鐵路部門的服務始終帶著溫度。裝卸工師傅擦著汗水驕傲地說“咱們自己種的葵花籽都賣到了國外”,這樸實的話語里,藏著勞動者的自豪,更藏著對鐵路服務的認可。為了滿足不同需求,鐵路部門不僅保障大宗農產品運輸,還針對季節性、特色化需求靈活調整運力;不僅注重運輸效率,更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備足苫布等防潮物資、優化裝車流程、提升響應速度,讓每一件貨物都能安全、快捷地抵達目的地。這種“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服務理念,讓冰冷的鋼鐵列車充滿了民生溫度,也讓鐵路成為老百姓信得過、靠得住的“物流管家”。
一列列滿載“巴盟味道”的貨運列車駛向遠方,帶去的是河套地區的豐收喜悅,帶回的是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連接的是中國與世界的經貿往來。在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內外雙循環的道路上,鐵路部門正以實際行動踐行責任擔當。未來,隨著鐵路網絡的不斷完善、服務模式的持續創新,相信會有更多優質農產品借助鐵路“快車道”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讓豐收的歌聲響徹神州大地,讓鄉村振興的畫卷更加絢麗多彩。這飛馳的列車,不僅運送著沉甸甸的貨物,更承載著億萬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書寫著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的民生答卷。(孟文強)
【廣告】(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