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漁驛站思行并重助護漁 “最小單元”發揮保護長江“最大作用”
“在這所長江邊的護漁驛站里,退捕漁民找到新家園,護漁英雄守護青山綠水。”新學期開始之時,鎮江市金山實驗學校將“開學第一課”設在了和平路街道新金江社區的護漁驛站,讓這群江邊長大的孩子進一步了解長江,了解護漁。
潤州區是長江禁捕退捕“一江兩湖七河”227個重點縣(市、區)之一,潤州的護漁岸線在和平路街道,街道的岸線在新金江社區。“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也是護漁第一線。”社區工作人員柳青說,作為漁民村向社區轉變的新型社區,近年來,新金江社區不斷探索,實現了“漁村變城市、漁民轉市民”的轉型發展。社區還著力提升“護漁隊”在長江流域特色品牌影響力,著力打造禁漁退捕漁民服務陣地。
2023年9月,隨著護漁驛站建成投用,社區進一步發揚“護漁”傳統,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服務退捕漁民。走進護漁驛站,從相關書籍到護漁照片墻,再到護漁隊辦公區,近300平方米的區域內,每個角落都在講述著社區與長江的故事。
“‘以初心映照美麗長江’,這是護漁驛站建設的宗旨。”柳青指著墻上9個字告訴記者,建設護漁驛站就是希望激發黨員、退捕上岸漁民和長江岸線村民的初心,“生長在長江邊,只有保護好長江,才能給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的資源。”
秉持著這樣的宗旨,護漁站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服務了一批又一批護漁隊員,“最小單元”全力發揮著保護長江“最大作用”。
“這條魚骨圖,清晰地展示出這個曾經的小漁村禁捕退捕發展歷程。魚尾到魚頭,顏色從淺到深,也正彰顯著江里的魚群變多了,生態變好了。”柳青說,護漁隊成立后,老漁民帶著新漁民,化身宣傳員、勸導員、情報員,不分酷暑嚴寒,沿長江分段24小時不間斷巡視。
潤州區長江禁捕巡護路線全長31公里,面廣線長,地形復雜,僅靠“人防”難度大。潤州區全力推進“一機四防”建設,做好人防、技防、群防、預防工作,通過“大數據+鐵腳板”“無人機巡飛+執法船巡航”的方式,織密織牢水陸空立體化、打防控一體化禁捕防線。
護漁驛站投入使用后,護漁工作更是如虎添翼。
“現在護漁工作,可以說是‘水上尋得起來、陸上跑得起來、天上飛得起來、家里看得起來’。”護漁值班室里,護漁隊隊長華慶富指著墻上的電視屏幕說,江邊設有高清監控探頭,接入視頻終端,江邊的動靜看得一清二楚。
記者注意到,值班室里,護漁裝備一應俱全。“除了日常巡邏,我們也會值班盯緊攝像頭,第一時間制止偷捕行為。”護漁隊隊員說。隊員分三班執勤,每班3人,其中1人負責24小時在點上值班,另外兩人巡江執法。監控設備有效提高了護漁效率,2023年以來,護漁隊利用監控系統共發現涉漁違法行為10起。
“在大家的守護下,看著長江水越來越清,魚越來越多,內心很是驕傲。”華慶富說,巡江時還看到過江豚,感覺像回到了小時候,長江漸漸恢復到昔日的健康狀態。
截至目前,護漁隊已協助漁政進行行政執法警告教育120人次、對違規垂釣行政簡易處罰60起案例,清理殘余網具1500余張,協助漁政收繳禁用網具100余張、垂釣器具80余副,發現勸離沿江涉嫌垂釣人員800余人。
2006年,鎮江北部濱水區安置退捕漁民1753人;2009年,尹公洲航道禁捕區安置退捕漁民663人;2020年,“三無”船舶專項整治行動回收并拆解“三無”船只405艘;2021年,和平路街道護漁隊成立;2022年,護漁隊榮獲“2021年度長江流域禁捕水域漁政協助巡護優秀隊伍三等獎”;2023年,護漁隊又一舉拿下“2022年度長江流域禁捕水域漁政協助巡護優秀隊伍一等獎”……照片墻上,一張張照片講述著漁村變身護漁社區的動人故事。社區里,老漁民守護長江的故事還在不斷上演。(單杉 李媛)
責任編輯:耿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