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揭開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生態畫卷
近日,鎮江市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已順利完成淡水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的野外調查工作。調查工作覆蓋了鎮江市區的主要水域,現已觀測到淡水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67種,其中節肢動物門46種,以蝦類,搖蚊幼蟲、蜻蜓幼蟲等昆蟲幼蟲為主;環節動物門11種,以水絲蚓、沙蠶為主;軟體動物門10種,以螺類、蜆類為主。
淡水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至少一個時期棲息于內陸淡水水體的水底表面或底部基質中的大型無脊椎動物。主要包括刺胞動物門(或稱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線蟲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的動物。
鎮江是位于長江、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城市,擁有獨特的生態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水域生物多樣性。水域環境對底棲動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響,水質的好壞、底質的類型以及水域的流速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底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
調查人員介紹說,底棲動物與水體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生態作用、指示作用以及環境響應等。底棲動物的多樣性豐富了水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結構,增加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某些底棲動物可以作為水質監測的指示生物,敏感性類群如毛翅目、蜻蜓目和蜉蝣目的種類越多,說明水生態環境越好。如果一個水體中顫蚓目密度較高,則說明水體可能受到污染。因此,大型底棲動物的調查為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單杉 李媛)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