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修復成效顯著 良好濕地生境吸引候鳥翩躚
時值深秋,秋風漸涼。近日,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了千余只冬候鳥。它們時而棲息湖面,時而展翅高飛,時而靜立水邊,勾勒出一幅千羽翔集的美好生態畫卷。從十月中上旬開始,鸕鶿、蒼鷺等冬候鳥陸續遷入赤山湖濕地,目前全園監測到的越冬鳥類已達13種、1000只。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然而,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曾一度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過度的開發、污染以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讓家園變得千瘡百孔。現如今,生態修復正成為挽回錯誤、重塑地球之美的關鍵行動。
在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屏障正不斷被筑牢,綠色未來也更加清晰。
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江蘇省句容市西南部,位于秦淮河上游,是維系南京地區防洪安全的生態屏障。公園總面積13平方公里,濕地覆蓋率89%,形成了“湖面廣闊、河流環繞、灘涂交織、島嶼點綴”的生態格局,素有“秦淮第一湖”的美稱。
近年來,為全力保障濕地生態安全,赤山湖管委會統籌調度派出所、執法中隊和周邊村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安排資金配備巡查船、車、無人機、監控等設備設施,全天候緊盯破壞濕地生態行為的發生。積極利用中央林業改革發展資金實施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提升、巡護道路維護、本底資源調查、標識標牌更新等濕地保護恢復項目工程。每年開展義務植樹造林,累計造林70余畝,一并推進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入侵物種的治理。
與此同時,赤山湖管委會全力守護水體安全,一方面,配備打撈船打撈泛濫水草;另一方面持續開展魚類增殖放流,優化魚類種群結構,調整水質。工作人員介紹說,園區不斷建立并完善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和動植物監測觀測體系,建有實時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及水質檢測實驗室,全面監測濕地公園空氣、土壤、水質等要素,還建立了多個鳥類觀測站點,配備專業觀鳥設備,培養鳥類觀測“土專家”,每日上傳監測數據,形成年度報告。
為了恢復赤山湖濕地的生態功能,句容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行動,啟動大規模的濕地修復工程。主要實施內容包括地形塑造工程、植被重建工程與景點設施及配套工程。
隨著一系列建設工程的實施落地,受干擾而退化的濕地植被得到全面修復,區域生態環境退化得到遏制。相關部門通過恢復與打造適宜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從而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促進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健康執行。現在的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充分發揮了濕地在凈化水質、截污控污、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調節區域氣候等方面的功能。
良好的濕地生境吸引了眾多野生鳥類前來棲息、繁衍。目前,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境內記錄到的生物物種總數超過700種,包括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和青頭潛鴨、白枕鶴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小天鵝、白琵鷺等3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百余種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與十年前建設初期相比,鳥類的種類增加了130種,數量也保持穩定增長,這些都是近年來濕地保護修復取得的真實成效。
為了讓游客能夠近距離感受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特別設置了多個觀鳥點位,并配備了專業講解員為游客提供相關知識介紹。此外,園區還定期舉辦各類環保科普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增強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單杉 李媛)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