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越來越多“青春小店”點亮城市角落
“90后”女孩劉芊從大廠裸辭、定居鎮江,開辦“一人公司”,不僅突破了對職業的固有定義,更在鎮江這座“大愛之城”找到了個人價值與社會的交匯點;從都市甜品師到鄉村“茶咖主理人”,陳晨的轉變是眾多返鄉創業青年的縮影……近期,“青春小店”系列報道為當下年輕人突破傳統就業框架打開思路。“青春小店”的職業軌跡,也勾勒出新經濟形勢下年輕群體就業觀的深刻變革。
不管是“即刻行動”的內容創業,還是柏園茶事暖熱城鄉煙火,“青春小店”的背后,是年輕人對就業本質的重新審視。“即刻行動”主理人劉芊坦言“就業的本質是生存,脫去長衫并不是件丟人的事”,道出了新一代對多元價值的認同:職業無高低,熱愛與能力才是真正的賽道。
當傳統就業市場面臨結構調整,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執著于傳統認知中的“體面工作”標簽,而是轉向更靈活、多元的新業態探索。這種轉變既是應對就業壓力的現實選擇,也是新一代職業觀的理性回歸與價值重塑。柏園茶事的經營者陳晨曾經是一位專業的甜品師,在上海、成都經營過甜品店,多年打拼后,回鄉創業的念頭越來越強,她希望自己的小店能成為撬動鄉村資源、激發青年活力的平臺。
從經濟視角看,“一人公司”“鄉間咖啡店”等模式正成為就業市場的新增長點。數字技術的普及降低了創業門檻,自媒體、電商直播、文創開發等新職業不斷涌現,為年輕人提供了低風險試錯的創業環境,他們通過社交平臺、AI工具應用,實現了個人價值的最大化,這種輕資產、重創意的創業模式,正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微觀體現。
“青春小店”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的關系同樣值得關注。這組報道不止一次提及選擇鎮江的原因——“房價可負擔”和城市善意,反映了二、三線城市吸引年輕創業者的優勢。讓劉芊、陳晨們欣喜的是,鎮江的城市角色為他們“微創業”提供的土壤遠不止于此,退休阿姨的主動幫助、市民的“鐵粉”支持,都展現了城市人情味對創業者的精神滋養。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不僅在于經濟活力,還在于其包容性與城市溫度。當年輕人帶著新理念、新技術下沉到區域市場,他們不僅帶來了消費活力,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形成人才與城市的雙贏格局。
當然,新業態也面臨不確定性。年輕創業者轉型過程中的挫折提醒我們,新業態、新職業發展仍需政策支持和社會認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創業培訓、營造包容環境,將成為支撐年輕人創新創業的重要因素。
當越來越多的“青春小店”點亮城市角落,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的奮斗故事,更是一種新經濟形態的萌芽。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這種靈活、創新、共享的就業模式,正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韌性。每一個打破傳統就業觀的年輕人,都是經濟轉型的微觀推動者,他們的探索與實踐,或將匯聚成推動經濟前行的澎湃力量。(朱婕)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