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兩國專家學者共話蠶桑合作
十年絲路織友誼 科技引擎助發展
金山網訊 近日,一場聚焦中國-古巴蠶桑科技合作的專業論壇在江蘇科技大學拉開帷幕。兩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回顧了中古蠶桑合作歷程、匯報當前合作進展,并圍繞如何進一步推動兩國在蠶桑科技領域的深度協作展開深入研討。這場論壇不僅是對中古十年蠶桑合作成果的復盤,更標志著以鎮江為樞紐的兩國科技交流,邁入更深層次的新階段。
友誼之種:從國家共識到“絲路新約”
中古蠶桑合作的起點,源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共同期許。2011年6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古巴時,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提出希望加強中古農業合作。同年,我國農業部派出代表團奔赴古巴深度交流,并開始了對古巴蠶桑產業的了解。卡斯特羅介紹,桑樹根深葉茂、容易生長、可抗擊每小時200公里的颶風,改善古巴生態環境;桑葉可作為植物高蛋白來源在古巴發展畜牧業;桑樹本身更是良好的藥用植物,其提取物可以作為藥材也可以作為化妝品的原料,蠶絲可以為研發生物制藥和化妝品提供原料。
兩次交流埋下了合作的種子。2014年7月,兩國簽署關于建立古中農業示范園區的框架協議,蠶桑科技合作為協議主要內容之一,為中古蠶桑科技合作確立階段目標和努力方向。隨后,古巴-中國蠶桑科技合作中心在哈瓦那成立,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李龍博士擔任合作中心中方主任;2015年中國-古巴蠶桑科技合作中心在鎮江正式落地,兩國合作從此又有了“中國大本營”。
碩果滿枝:十年攻堅織就“全產業鏈圖譜”
“十年前,古巴蠶桑還停留在‘引種試養’階段;如今,已建成從栽桑到蠶絲醫用的完整體系。”論壇上,古巴科學院院士、CIPB主任瑪麗亞·卡門的發言,道出了合作的質變。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中古雙方的并肩攻堅。在中方技術支持下,古巴篩選出2對適應性蠶品種、5個飼料桑品種,制定7項蠶桑生產技術規程,建成蠶種催青室、大蠶飼養室等設施,生產的繭絲質量達4-5A級,打破了古巴無優質繭絲的歷史,筑牢產業根基。針對古巴蛋白飼料短缺問題,中方團隊推動飼料桑規模化種植,目前古巴桑園面積超3000公頃(約4.5萬畝),90%桑葉用于飼喂牛、羊、兔等畜禽,在433個養殖場建立示范點,成功替代進口大豆飼料,實現“桑-畜”循環農業突破,助力飼料革命破局。雙方共建家蠶轉基因平臺、古中蠶絲實驗室,研發出絲膠美容化妝品,推進蠶絲蛋白在生物醫學材料領域的應用——從紡織原料到“醫美新材”,實現高附加值延伸,古巴蠶桑產業的邊界在鎮江技術的賦能下不斷拓寬。
2017年,該項目獲古巴科學院國家一等獎;2022年,中方項目負責人、江蘇科技大學李龍博士當選古巴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兩國“友誼的使者”。
鎮江擔當:江科大成為合作“強引擎”
在中古蠶桑合作的版圖中,鎮江絕非“東道主”這么簡單——以江蘇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為核心,這座城市已成為兩國技術輸出、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的“中樞站”。
作為中方合作單位,江蘇科技大學的貢獻貫穿合作全程。李龍團隊從2011年起擔任古巴蠶業合作顧問,作為技術輸出“主陣地”,先后13次赴古巴調研,將中國“小蠶共育”“抗病消毒”等技術本土化改造,糾正古巴用熟石灰消毒的傳統做法,攻克蠶血液型膿病(BmNPV)難題;學校牽頭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古巴蠶桑科技創新合作”等6項重大課題,成為項目攻堅“主力軍”,爭取經費超1174萬元,為古巴建設“中國-古巴蠶桑科技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提供全程支撐;依托鎮江基地,學校累計為古巴培訓蠶桑技術人員200余人次,促成50余家中國產學研機構與古巴合作,讓“鎮江技術”通過學員的雙手,扎根古巴16個省份,成為人才交流“橋頭堡”……
“未來,我們將從支持科研平臺建設、完善政策體系、開辟綠色通道三方面,為中古蠶桑合作提供保障。”9月9日論壇現場,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的發言,揭示了雙方接下來的進一步合作路徑。雙方項目負責人也分別匯報了合作進展。
“萬頃碧波千帆競,千里友誼一線牽。”李龍博士曾用這句詩概括中古蠶桑合作的圖景。從哈瓦那的桑園到鎮江的實驗室,從優質繭絲到醫用新材料,這條以“桑”為媒、以“科技”為繩的絲路,不僅織就了兩國的產業共贏,更讓鎮江成為“一帶一路”拉美合作的重要節點。未來,這片桑蔭下的友誼與創新,還將繼續書寫新的篇章。(記者 吳韻晗 通訊員 笪俊杰)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