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用“工匠精神”筑夢蝦塘邊 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初秋的午后,走近江蘇省丹陽市陵口鎮樂善村陳志瑞家庭農場的青蝦養殖池塘,農場主陳志瑞邊指導工人進行水草清理邊告訴記者:“養好魚蝦首先得養好水。水質調控尤為關鍵……目前我們正對放養的秋季蝦苗進行科學管理。”多年來,他用“工匠精神”在青蝦養殖上不斷探索和努力,不僅走出了一條特色水產養殖的規模化、科技化之路,還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陳志瑞從事青蝦養殖已20多年。聊起青蝦養殖及其收獲,他臉上洋溢著感慨與自豪。“我原來是鄉鎮橡膠廠從事鞋底研發制作的一名工人,2003年開始養青蝦。”陳志瑞扳著手指說,當時有浙江蝦農在這一帶進行青蝦的提水養殖,而且效益還不錯,他決心在這方向上闖一闖。
一開始,陳志瑞抱著試試水的心理,只承包了40畝水面。沒想到,小試牛刀的他,養殖過程順風順水,青蝦的產銷也比較順暢。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市場的需求,他的青蝦養殖規模逐漸擴大到300多畝。
“規模大了,就像好漢被逼上了梁山,只能大干快干了。”陳志瑞深知,水產養殖極易受天氣和病害影響,僅靠經驗顯然不適應發展需求,唯有走科技管理之路,因塘制宜精準調控水質,才能保障青蝦規模化養殖。2019年開始,他借助現代化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積極購置特色漁業機械,青蝦基地不僅擁有投餌機、無人投餌船、拌料機、水質檢測儀、青蝦篩選機,還有80臺增氧泵等設備,可謂一應俱全。

特色機械賦能青蝦產業,讓陳志瑞家庭農場的青蝦養殖走出了一條省工、節本、增效之路。“以前,7個工人投喂飼料要3到4小時,現在機械化投喂,4個人能管理330畝蝦塘,早晚投喂兩次只要6個多小時,效率提高了幾倍。幾個工人的工資也提高到了年收入7.5萬余元,比其他養殖場要高2萬到3萬元。”
如今的陳志瑞,不僅成為丹陽市漁業科技入戶示范戶中的標桿,還成為當地及周邊蝦農信得過的養蝦能人。 “平時在養殖中遇到問題,大家都樂意向陳志瑞求教,他的養殖塘口已成為陵口一帶青蝦養殖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青蝦養殖戶胡興榮告訴記者,在陳志瑞的影響和帶動下, 他承包了50畝水面養起了青蝦,周邊一些漁業養殖農戶也轉型搞起了青蝦養殖。
從事青蝦養殖的人都知道,春季蝦產量要低于秋季蝦,養蝦收入80%都來自秋季蝦。為此,陳志瑞瞄準市場需求,抓住每年六七月關鍵季節投放蝦苗,并根據天氣情況及時管理,從而確保了商品蝦能在春節期間陸續投放市場。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陳志瑞相繼獲得第二屆全國淡水蝦蟹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養殖能手、江蘇省和丹陽市推廣示范“太湖2號”青蝦養殖標兵、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等榮譽。同時,他的養殖基地還入選江蘇省青蝦產業技術體系繁育團隊示范基地、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丹陽青蝦基地示范點。每一塊牌匾、每一張獎狀,都凝聚著陳志瑞的辛勤汗水與不懈努力,也將激勵他繼續砥礪前行,為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通訊員 蔣須俊 周鎖泉 全媒體記者 周迎)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