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 | 江蘇鎮江:新生代管理者跨界新生,實現技術破局與生態重塑
采訪當日,位于江蘇鎮江的江蘇冬云云計算有限公司的研發中心里,32歲的研發部經理吳文瑾正帶領團隊調試基于深度學習的應用層防御模型。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攻防測試數據,不僅刷新著技術攻堅成果,更記錄了一位從船舶制造跨界而來的新生代管理者,如何以8年深耕為筆,在IDC(互聯網數據中心)行業書寫“技術破局+生態重塑”的成長篇章。
跨界起步:熱愛驅動的技術突圍
“大二時為優化游戲腳本敲下第一行代碼,沒想到這成了我跨界互聯網的起點。”吳文瑾回憶說,當時他還是廈門集美大學船舶制造專業的學生,只因玩游戲時覺得“自帶腳本不夠靈活”,便萌生了“自己寫一個”的念頭。沒有老師指導,就課余時間在圖書館里看書自學;沒有現成的游戲腳本教程,就逛編程論壇、看技術博主的拆解視頻,自己反復試錯……最終,他成功編出一系列校園小游戲。而這段從“優化游戲腳本”開始的自學經歷,也為吳文瑾后續的職業成長埋下了重要伏筆。
“正是大學里面的那段經歷,讓我養成了自主探索的習慣,更培養了我‘從需求出發解決問題’的思維。”吳文瑾告訴記者,后來公司核心業務遭遇關鍵技術卡點時,他帶領團隊重拾當年“啃”代碼的精神,最終自主研發解決了問題。
“問題無法推進,我就想到當初在學校里能自寫程序編游戲,現在一樣可以自己動手去創造一個新的代碼。”吳文瑾回憶說,他和團隊一拍即合,他們在開源社區找方案,對照系統底層文檔逐漸優化代碼……經過兩個多月的攻堅,最終跳出傳統框架,自寫出一套網絡轉發方案,為企業解了燃眉之急,這些都成為他后來帶領團隊突破技術瓶頸、推動業務創新的重要底氣。

管理革新:構建新生代研發生態
晉升部門經理后,吳文瑾從“技術攻堅者”轉變為“生態構建者”,這讓他的職業生涯面臨全新挑戰。“過去是與代碼相處,現在要與人相處,當年自己學習、探索的經歷,也給帶領團隊一定啟發 。”吳文瑾決定構建一套新生代研發生態。
面對團隊成員多為20-30歲、包含“00后”開發者的結構特點,他推行“目標引導+自主探索”的培養模式,在項目啟動時明確核心需求和技術邊界,細節執行交由團隊自主設計方案,遇到技術卡點時,組織方案研讀會、底層原理分享會,而非直接提供解決方案。
“新生代開發者更需要試錯空間與成長成就感。”吳文瑾介紹,公司的管理層也是比較年輕的團隊,所以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相對包容的工作環境。在這里,鼓勵創新、在專業上“放手”,員工們也擁有了充足的試錯空間和發展舞臺。“以前覺得部門經理是‘管項目’的,現在發現更重要的是‘帶方向’。”在吳文瑾的推動下,冬云研發部建立內部技術文檔庫,收錄一些實戰案例;同時申請專項預研時間,支持團隊探索最尖端的技術。目前,其團隊主導的“基于深度學習的異常流量識別模型”已進入測試階段,有望將惡意流量攔截響應時間縮短至毫米級,為IDC行業安全防護提供技術新路徑。

產業思考:以新生力量推動行業升級
“作為鎮江人,我希望家鄉越來越好。”吳文瑾坦言,不少同學朋友離鎮打拼,自己堅持留在家鄉,現在的他很感謝自己當時的堅持,“包括團市委在內的部門單位,對我們青年創業者很關心,一系列扶持政策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鎮江的干事創業氛圍很好,也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為家鄉作貢獻。”
希望家鄉越來越好,從不是一句口號。2024年,吳文瑾團隊自主研發的網絡轉發方案不僅解決了企業業務痛點,更讓冬云在IDC服務市場建立差異化優勢,讓其成為區域內“小而精”的技術性服務標桿;目前,吳文瑾團隊正在探索的“AI+IDC”模式,有望將客戶算力成本降低15%……這位年輕人還在不斷將當初的“闖勁”用在行業發展上,從個人技術突破到團隊能力提升,這位新生代研發總監全力書寫著互聯網行業“后浪”的擔當與力量。
“未來5年,機器學習一定會重塑IDC行業的服務模式。”站在新的技術節點上,吳文瑾和他的團隊已做好準備,繼續以熱愛為錨,以創新為帆,在云計算的浪潮中,為企業、為產業開拓更多可能性。(記者 單杉 見習記者 陳靜)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