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陰:赤浪映金秋,訂單富農家
金秋時節,穰穰滿家。近日,南陳集鎮的高粱迎來了豐收的關鍵時刻。在鎮北村的廣袤田野里,連片的高粱匯成一片赤紅色的海洋,飽滿的高粱穗壓彎了枝頭,隨風搖曳。數臺大型收割機在田間轟鳴作響,來回穿梭,一幅繁忙而喜悅的秋收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兩天天氣晴好,我們組織了多臺收割機,正對高粱進行搶收,預計到這個月底就能把千畝高粱全部收完。”南陳集鎮鎮北村福土合作社負責人尚高林站在田埂上,望著火熱的收割場景,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他介紹,為了抓住晴好天氣窗口,合作社集中力量進行機械化作業,極大地提升了收割效率,確保顆粒歸倉。
與傳統農業“種出來再找市場”不同,鎮北村的這片“紅火”景象背后,是堅實的“訂單農業”模式在保駕護航。這些高粱在播種之初,就已經與合作的釀酒企業簽訂了收購合同。收割下的高粱,無需經過中間倉儲和轉運環節,直接在地頭就裝車運往酒廠,實現了從田間到車間的無縫對接。“今年我們村周邊就種了1000多畝地的高粱,長勢很好,現在畝產能達到1200斤。”尚高林高興地算了一筆賬,“最關鍵的是,我們這是訂單種植,收割下來的高粱直接運往合作的釀酒企業,根本不愁銷售問題。”
火紅的高粱地,不僅映紅了天際,更“映紅”了村民們的增收致富路。高粱種植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的“金色引擎”。一方面,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的種植模式,村集體通過合作社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為鄉村公共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另一方面,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收割、運輸,整個產業鏈條為周邊村民創造了大量的就近就業崗位,有效解決了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現了“家門口”掙錢。“高粱的種植不僅為我們村里增加了經濟收入,還解決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問題,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尚高林表示。
據了解,近年來,南陳集鎮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依托當地土壤和氣候特點,大力發展高粱特色種植產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統一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和訂單式收購,徹底解決了村民“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后顧之憂。今年,該鎮高粱種植面積已達2000多畝,預計總產量超過260萬斤,高粱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紅色引擎”。
火紅的高粱,映紅了田野,也映紅了農民的好日子。南陳集鎮這片翻滾的紅色浪潮,不僅僅是辛勤耕耘的回報,更是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豐收的喜悅,正隨著一顆顆飽滿的高粱粒,沉淀為農民鼓囊囊的錢袋子,化為鄉村蓬勃發展的新希望。(王鵬飛 劉須連)
詳情請見:https://www.zghaw.cn/folder51/folder52/folder61/folder72/2025-10-27/4shOCQLmOAPIG4CS.html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