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勸”成網紅 支撐“聽勸”的是機制
摘要: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真正的城市治理智慧不在于追逐網紅熱點,而在于構建讓每一個聲音都能被聽見、每一個問題都能被關注的制度安排。
深圳的“卷尺哥”可能不會想到自己會在網絡上爆火;他應該更不會想到,自己拿著卷尺在街頭測量的身影,會成為城市治理新范式的象征。近日,“卷尺哥”的故事獲得了多家央媒的新聞報道和深度評論。新聞報道有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的《城市治理,如何“匯民意”“聚民力”?》,有《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市民“隨手拍” 部門“速整改”》;評論有新華社評論《讀懂“卷尺哥”走紅背后的邏輯》,還有《新華每日電訊》評論《樂見“卷尺哥”遇到“秒整改”》。
“卷尺哥”的故事始于兩年前。他提著卷尺、拿著手機行走在深圳街頭,專給城市建設“找毛病”,不亮的路燈、開裂的井蓋、不合理的道路設計……都被他一一記錄下來,制成視頻發布到網上。用這種方式,“卷尺哥”曝光了幾百個深圳的市政缺陷。給城建“找毛病”,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曾做過,也有堅持。所以,“找毛病”曝光,并不是火的原因。讓“卷尺哥”火起來的恰是他“找毛病”的對象——深圳政府是真“聽勸”,把他的爆料視頻當作查漏補缺的線索,逐個進行整改,無一遺漏。要知道,這些曝光的缺陷,覆蓋了深圳福田區、羅湖區等10個區,涉及交警、水務、城管、園林、電網、應急管理等多個部門的管理事項,但深圳卻把難題一一解開,沒有一句抱怨。甚至,很多是“秒解決”(網友贊譽)。譬如有一次,“卷尺哥”發布視頻說,深圳龍崗五和大道一騎行道中央,有棵表面尖刺凸起的木棉樹攔路,可能增加交通隱患,視頻發出不到24小時,這棵“釘子樹”就被移走,道路暢通了;還有一次,“卷尺哥”早上6時發視頻,稱羅湖區某路口移除紅綠燈后留下5厘米高的水泥舊樁,可能會絆倒路人。當天下午4時,他回到該路口,發現水泥舊樁已經被移走了,路面光滑平整。快得讓“卷尺哥”都調侃:“不知道是哪位領導老是派人盯著我賬號!”正是這些深圳政府“聽勸”的“全整改”“秒解決”,助力“卷尺哥”迅速成為網紅,也引來了央媒的集體關注。
近年來,政府“聽勸”,正成為越來越多的網紅事件。深圳之外,還有常州的“聽勸”,無論是鳳凰傳奇2024演唱會現場增加多排臨時洗手間,還是“蘇超”賽事期間開放超過5000個企事業單位停車位,無不源自于官方賬號評論區里網友的建議;還有重慶黃桷坪的“聽勸”,從禁止涂鴉到繪制“涂鴉地圖”劃分紅色觀賞區、黃色限定區和藍色自由區,黃桷坪長達千米的涂鴉街成為吸引全國游客的“網紅”打卡地;還有最新的廣東“大灣雞”,第十五屆全運會吉祥物“喜洋洋”和“樂融融”,原型本是中華白海豚,卻因外形酷似小雞,被網友調侃成白切雞和豉油雞,統稱為“大灣雞”。而組委會卻沒有生氣,而是“聽勸”,任由民間把“大灣雞”作為吉祥物昵稱并拿它來進行一系列二創。設計團隊負責人還說,“能讓民眾參與進來才是最好的設計。”然后,則有了現象級的爆火。
是的,爆火!一個個政府“聽勸”的故事,都讓一波波網絡流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匯聚。而這,恰讓一些地方,把“聽勸”當成了城市網紅的捷徑,當成了部門或領導的表演舞臺,當成了追逐網紅熱點的“紅舞鞋”。然而,央媒報道中的一句話,卻道出了政府能夠真正做到“聽勸”的根本原因——并沒有專門盯著他賬號的領導,而是有一套“看得見民意”的機制。
公眾號“智谷趨勢Trend”在其文章《深圳政府,為何成了“聽勸”天花板》中,為我們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這套機制。一是“接訴即辦”。2022年,深圳發布了“@深圳-民意速辦”小程序,將全市53個部門的數據資源匯集起來,實現民生訴求“一鍵接辦、限時反饋”,將民生事項的平均辦理周期從15天壓縮至4.13天。只要是市民的合理投訴,政府就積極響應。二是“未訴先辦”。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主動找線索,對包括抖音、微博、視頻號等在內的42個網絡平臺信息進行收集分析,核實線索后形成工單并督辦,建立起“線索發現-內容核實-主動立案-跟蹤督辦”的閉環機制。而這個“未訴先辦”的一個極大價值恰在于,以前市民要發起投訴,因為不了解政府的組織架構和職能分工,很難找到“正主”,往往要在各個部門之間跑來跑去,甚至疲于奔命。“未訴先辦”,就大大降低了普通市民參與市政工作的門檻。譬如“卷尺哥”的故事,壓根就不需要投訴。此外,還有“清單化管理”,包括事項目錄清單,將民生訴求細分為18大類、超4000個具體事項;職責清單,清晰劃定各部門責任邊界,實現“一事一主體”;實施清單,由責任單位制定具體操作流程。還有“首辦負責制”與“快處快裁制”,明確爭議事項由首辦單位先行處理,再協調界定職責,事事有回應,件件能落實。以及每半年一次由市委書記主持召開的全市范圍的民生訴求推進會。諸多機制集成,久而久之,深圳政府才成為了網友心中的“聽勸”天花板。
解讀央媒對深圳“卷尺哥”的報道與評論,一是肯定市民參與的價值,并指出公眾意識的覺醒,正推動城市治理從“政府獨角戲”向“政民大合唱”轉變;二是揭示高效響應的機制,深入挖掘了深圳市政府高效響應背后的制度化、系統化機制;三是強調“雙向奔赴”的治理邏輯,市民的參與熱情需要政府的效能來點燃,政府的治理創新需要市民的智慧來滋養;四是期待治理模式的推廣,希望“卷尺哥”和深圳的案例能夠成為一個新的起點,推動更多地方和部門看到、聽到網友的意見,正視并快速解決問題。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深圳的“聽勸”,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謙和、更靈敏的政府形象。但我們更應該深刻理解到,其背后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逐網紅熱點本身,而在于構建讓每一個聲音都能被聽見、每一個問題都能被關注的制度安排。把機制建起來,把制度立起來,這才是這一次“‘卷尺哥’爆紅、深圳‘聽勸’”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當“聽勸”從個人的工作藝術固化為長效的工作機制,成為政府治理的“標準配置”時,我們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感才能得到最堅實的保障。(華翔)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