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咖啡館”遭批評,“紅色元素”該怎么用?
最近這幾個月,以“紅色元素”為主打的“人民咖啡館”成了新網紅。老式搪瓷缸、印著五角星的包裝袋、寫著“中國”或“當歸”的咖啡拉花……看似充滿了愛國主義元素,卻總讓人覺得隱隱不安——將人民、愛國作為營銷手段,這家私企更像是一種“低級紅”。

圖:吳韻晗(借助AI制作)
很快,這一現象被廣泛注意,上周五“人民網評”發表文章表示“‘人民咖啡館’,不妥!”,批評這種打著“人民”旗號招搖過市的行為。該咖啡館商鋪也快速做出反應,在評論發出的第二天便將多地咖啡館更名為企業品牌“要潮人民咖啡館”或“人之民咖啡館”等。
一場鬧劇似乎落下帷幕,但也不禁讓人思考起“紅色元素”使用邊界這一深層命題。紅色資源是民族精神的瑰寶,絕非商業營銷的“流量密碼”,唯有堅守敬畏之心、法治底線與內涵本質,才能讓“紅色元素”真正發揮凝心鑄魂的作用。
要用好“紅色元素”,首先是要守住法治邊界。根據《商標法》規定,“人民”“紅五角星”等標識因具有強烈公共屬性和政治內涵,易使公眾誤認為與國家機關存在關聯,原則上禁止作為商業商標使用。涉事咖啡館明知“人民咖啡館”商標未獲核準,仍在全國30余家門店突出使用該名稱,顯然是故意規避法律約束、試圖蹭上“紅色熱度”。反觀上海、浙江、貴州等紅色資源豐富的省市,通過立法保護紅色資源的實踐,既明確了“紅色元素”的保護范圍,也劃定了使用紅線,為合理利用提供了法治遵循。這啟示我們,要使用“紅色元素”,都必須先審視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杜絕“打擦邊球”的投機行為。
“紅色元素”的運用,核心要回歸精神內涵?,F如今的“紅色文旅”,或是開發沉浸式體驗,讓游客深度感悟紅色精神與法治理念,或是通過串聯紅色記憶打造精神傳承的高地。“紅色元素”的價值,在于其承載的革命歷史、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而非單純的視覺符號;關鍵是讓形式服務于內容,讓公眾在接觸中受到精神熏陶——而非用“人民”二字、“五角星”圖案作為吸引眼球的噱頭。
“紅色元素”要傳承與發揚,還需緊扣公眾情感。“人民”二字凝聚著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承載著深厚的社會情感與公共利益。合理使用“紅色元素”,應當貼近群眾需求、回應社會期待。無論是免費開放的革命遺址,還是紅色題材的文藝作品,或是融入紅色教育的公益活動,都要求創作者摒棄“流量至上”的功利思維,以尊重公眾情感為前提,讓“紅色元素”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
紅色基因是民族的精神密碼,我們希望能在優質“紅色元素”的包圍下,感悟到“吾心安處是吾鄉”的民族自豪感,而不是將它當“生意”做、當“符號”用。它須當“事業”守,在法律框架內堅守精神內核、尊重公眾情感,讓“紅色元素”真正“活”起來、“紅”下去,成為激勵后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吳韻晗)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