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尋古驛:從千年繁華到史痕永存
金山網訊 清代畫家周鎬《京江二十四景》冊頁中的“林開古驛”,以細膩筆觸定格了鎮江古運河畔京口驛的昔日風貌。碧波映岸,驛舍錯落,往來行人與舟馬交織,生動再現了這座古驛的繁盛圖景。

驛站,作為古代官府文書傳遞、軍事情報遞送及往來官員食宿、換馬的核心樞紐,是維系王朝運轉的重要交通樞紐。坐落于古運河畔的京口驛,不僅是江南運河入江口的第一座驛站,更是兼具水路、陸路功能的著名“水馬合驛”,見證了運河航運的千年繁華。

京口驛的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彼時便已是丹徒縣城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的驛站。明萬歷七年(1579年),京口驛從京口閘附近遷建至黃花亭,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現存的《康熙南巡圖》第六卷中,西門橋附近標注的“京口驛”建筑群清晰可辨,印證了它在清代的重要地位。作為大運河南北往來的必經之地,京口驛不僅是交通要沖,更是文人雅士的靈感源泉。清乾隆年間,詩人張問陶途經此處,寫下《晚泊京口驛》:“船頭風靜白鷗雙,萍葉隨潮也渡江。沽酒自尋京口驛,六朝山影在篷窗。”詩中描繪的江景、驛舍與懷古之情,成為京口驛歷史印記的生動注腳。
鼎盛時期的京口驛,規模堪稱宏大:配備二十艘快船、六十名水手、二百四十名水夫,同時擁有七十匹馬與七十名馬夫,水陸運力充足,往來客流、貨流絡繹不絕。除京口驛外,明清時期鎮江城內關河附近還分布著通吳驛、丹陽驛、丹徒驛、秦潭驛等多家驛站,形成了密集的交通服務網絡。然而,歲月滄桑,世事更迭,這些曾經喧囂的驛站終究沒能抵擋住時光的侵蝕,陸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如今,記者在古運河畔西門橋附近探訪時發現,一處古色古香的庭院靜靜佇立,匾額上“京口驛”三個大字古樸典雅。雖早已不復當年的規模與風貌,這里卻成為游人探古尋幽的好去處,駐足其間,仿佛仍能感受到昔日運河古驛的煙火氣息。
在鎮江段大運河的歷史遺存中,除京口驛外,丹陽境內的云陽驛同樣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這座古驛的歷史更為久遠,早在春秋時期便已存在,是江南地區最早的驛站之一。遺憾的是,這座聞名遐邇的古驛,如今也已湮沒于塵壤之間。
幸運的是,兩件存世文物不僅為云陽驛的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證,更默默見證著這座古驛的興衰榮辱。其一為明代正德年間,丹陽知縣依照延陵十字碑原樣重刻的碑刻,此碑昔日曾立于云陽驛內,供往來游人觀瞻;其二是萬歷年間的《重建云陽驛記》古碑。“這塊石碑于2017年在丹陽市東門大街西側的一處工地出土,出土時已斷裂為三截。”據丹陽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碑長2米多、寬1米多、厚約30厘米,底部和側面留有大小不等的榫卯構件,底座已遺失。碑的上部刻有篆體“重建云陽驛記”六個大字,正文為工整的楷體,落款為萬歷六年(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為研究云陽驛的重建歷程、規制規模及歷史地位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運河湯湯,歲月悠悠。一座座古老的驛站雖已消失在視野中,但它們承載的交通文化、軍事歷史與文人情懷,早已定格在志書典籍與文人詩作中,成為鎮江這座城市不可磨滅的記憶印記,持續滋養著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延續。(記者 孫力 卞婷婷)

視頻 孫力 蔣敬 卞婷婷
攝影 蔣敬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