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下來,有我頂著!
——七旬老漢用13年守護“多難之家”
金山網訊 在揚中市三躍社區,每天清晨5點,總有一盞燈準時亮起。那是王永才老人開始了他一天忙碌又溫暖的生活。13年來,他像一棵不倒的老樹,撐起了一個接連遭遇不幸的家:兒子車禍重傷癱瘓在床,妻子哭瞎了雙眼,孫女先天聾啞。可他說:“他們是我的命,一個都不能少。”
那一場車禍,改變了所有人的命運
時間回到13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把這個家推入了深淵。兒子從此半身不遂,再也離不開床和輪椅;妻子承受不住打擊,日夜流淚,最終失明;而剛剛出生僅3天的孫女,又被查出先天聾啞,至今沒能喊出一聲“爺爺”。面對接連的災難,王永才沒有倒下,他咬緊牙關:“天塌下來,有我頂著!”
從那天起,他的生活像上了發條的鐘。清晨,他輕手輕腳起床,淘米煮粥、出門買菜,再一口一口地喂妻子和兒子吃飯。上午,是他雷打不動的“護理時間”——用溫水給兒子擦身,再從手臂到腳踝一點點按摩,防止肌肉萎縮。每周三次,不論天氣如何,他都推著兒子走上十幾公里的路去醫院透析。他說:“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再遠的路我也愿意走。”
家里雖然簡陋,卻總是干干凈凈。鄰居來看他,他總笑著招呼:“家里干凈,心里就亮堂。”那份在艱難中依然保持的體面和樂觀,讓人心疼,更讓人敬佩。
八年接送路,牽著她從無聲走向希望
孫女慢慢長大,王永才心里又多了一份牽掛。“孩子不能一輩子困在家里,她得上學,得學本事。”盡管已經忙得腳不沾地,他還是決定送孫女去鎮江市特教中心讀書。
從家到學校,單程要兩個多小時,轉好幾趟車。從此,每周一清晨天還沒亮,就能在公交站臺看到這一老一小的身影。王永才緊緊牽著孫女的手,趕最早一班車。路上,他總把孫女護在身旁;到學校,他一遍遍叮囑老師孩子的習慣,直到看著她走進教室才放心離開。周五是他最趕的日子——上午先給妻兒做好午飯,揣上干糧就匆匆出門,接孫女回家。等祖孫倆踏進家門,天往往已經黑了。
有人問他:“這么奔波,不累嗎?”他沉默了一會兒,輕聲說:“累,但沒辦法。孫女總要上學,不能耽誤她。”八年,近400個來回,這條路他走得不容易,卻從未猶豫。
“他們是我活下去的力量”
13年,4700多個日夜,歲月悄悄壓彎了王永才的背,卻從未壓垮他的心。問他是什么支撐他走到今天,這位沒讀過多少書的老人說得很實在:“他們是我活下去的力量,一個都不能少。”
他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日復一日地,在廚房里忙碌,在病床前照料,在輪椅后推動,在求學路上陪伴。可正是這些平凡的小事,串起了一個家的希望。他用丈夫的忠誠,讓失明的妻子在黑暗中感到安穩;用父親的擔當,讓殘疾的兒子在病痛中感受溫暖;用爺爺的深情,牽著聾啞的孫女走向有聲有光的未來。
如今在社區里,提起王永才,沒有人不敬佩。“他真不容易,也真了不起。”這句話,是大家發自內心的稱贊。王永才用他13年的堅守,不僅溫暖了自己的家人,也點亮了許多人的心。(記者 臧一凡)
責任編輯:臧一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