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江蘇外貿韌性強活力足
據南京海關統計,今年前10個月,江蘇省外貿進出口總值4.8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下同)增長5.9%,增幅較全國高2.3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3.1%。其中,出口3.25萬億元,增長9.5%;進口1.63萬億元,下降0.4%。
當全球貿易寒意陣陣、不確定性縈繞之際,來自東部經濟大省江蘇的外貿數據,注入了一股難得的暖流。這份成績單,不僅關乎一省一地,更折射出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
江蘇外貿的穩健表現,其意義遠超數據本身。首先,這是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的直觀體現。江蘇,尤其是蘇南地區,是全球制造業重鎮,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生態完善。在復雜國際環境下,出口能保持近兩位數增長,表明其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關鍵環節難以被輕易替代,完備的產業體系與高效的基礎設施形成了強大的“引力場”。其次,這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質生產力悄然生長的生動注腳。盡管進口總值微降,但深入觀察結構,很可能發現用于高端制造、技術研發的關鍵設備與資源進口保持活躍。而出口的強勁增長,必然離不開“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突出貢獻,以及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升級、品牌建設帶來的附加值提升。再者,這是對外開放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堅實一步。江蘇擁有密集的國家級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片段,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前沿。外貿的穩定增長,得益于其對多元化市場的開拓(如深耕東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也離不開通關便利化、自貿協定紅利釋放等制度型開放的深入推進。
面向未來,江蘇需在鞏固既有優勢的基礎上,以更前瞻的視野和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外貿質升量穩,并為全國經濟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全力鞏固傳統市場與開拓新興市場“兩手硬”。繼續深耕歐美日等傳統市場,保障市場份額。同時,更積極主動拓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支持企業參與各類境外展會,利用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新業態降低準入成本,構建更具韌性的多元化市場格局。
二是加速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引導資源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傾斜,大力支持“新三樣”等優勢產品出口。實施品牌發展戰略,鼓勵企業從代工生產向自有品牌出海轉型。強化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讓“江蘇制造”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特別是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
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內生動力。落實落細各項穩外貿政策措施,提升通關、結算、退稅等環節便利化水平。強化金融支持,發展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穩定企業預期,增強他們開拓國際市場的信心。
江蘇外貿的“穩”與“進”,是觀察中國經濟的窗口,更是信心的源泉。前路雖有風浪,但只要堅持向“新”而行,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制度型開放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激發現有優勢、塑造未來優勢,江蘇定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磅礴的江蘇力量。(金勝)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