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藍”強勁閃爍,促經濟發展“提速”
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獲悉:10月,全社會用電量85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4%。這是今年以來單月增速首次超過10%,創今年月度用電量增速新高。
這并非僅僅是能源消耗統計表上一個冰冷的數字躍升,它更像是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經濟的溫度、活力與韌性,傳遞出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的積極信號,為這個收獲的季節平添了一抹亮麗的“電光藍”。
用電量,素來被視作觀測經濟運行的“風向標”與“晴雨表”,其波動與宏觀經濟走勢密切相關。它首先直觀地反映了經濟活躍度的顯著提升。電力的廣泛使用覆蓋了農業、工業、服務業乃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電量的快速增長,背后是工廠車間里機器轟鳴的加速運轉,是重大工程項目晝夜不停的施工建設,是商貿物流領域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也是城鄉居民消費信心回暖、生活品質提升的生動體現。這一強勁增長,有力地駁斥了某些關于中國經濟復蘇乏力的論調,表明我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正在增強,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正在加速。
進一步剖析,這一用電數據“新高”的背后,蘊含著更為深刻的經濟結構變化與質量提升。一方面,它印證了前期一系列穩增長、促消費、保民生政策的效能正在持續釋放。從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到推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這些宏觀政策的“組合拳”有效提振了企業預期,刺激了社會需求,最終在電力消費這一末端指標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另一方面,這也與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長期趨勢相契合。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的穩健增長,無疑是國家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成果顯現;而第三產業用電量的持續活躍,則彰顯了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性消費、數字經濟等新動能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穩固。
當前,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仍需鞏固。用電量的快速增長,既是信心的源泉,也對下一步的經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乘勢而上,精準施策,將這一良好勢頭轉化為推動經濟實現質效提升的持久動力。其一,需筑牢能源安全基石,保障電力穩定供應。要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統籌發展與安全,協同推進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與新能源的有序開發利用。加強煤炭兜底保障能力,優化電力調度,加快跨區域輸電通道建設,推動儲能設施發展,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求。其二,要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能效水平。在保障供應的同時,絕不能重回粗放式增長的老路。要強化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的導向,大力支持節能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推廣,深挖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節能潛力。其三,應著力擴大有效需求,激發內生動力。要繼續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通過增加居民收入、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來提振消費信心。
展望前路,盡管風雨或許依舊,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扎實做好各項經濟工作,必能將這份“電”力十足的熱情,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強大動能,讓中國經濟的航船在時代的浪潮中行穩致遠,駛向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金勝)
責任編輯:鄧宇
